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联合国曾派专家考察,曾被拍成电影全国放映,湖北这家水库即将升为国家级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湖北> 时事要闻 > 正文

联合国曾派专家考察,曾被拍成电影全国放映,湖北这家水库即将升为国家级

来源:极目新闻2022-11-28 10:29

  极目新闻记者 董淑健

  通讯员 雷世达 耿文辉

  至11月25日,水利部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发布的50家“红色基因水利风景区”公示期届满,湖北两家水库武穴梅川水库水利风景区和襄阳三道河水镜湖水利风景区同时上榜。

  27日上午,湖北省档案馆研究员、全国首批档案专家王平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梅川水库,是武穴人民克服困难建成的名扬四海、泽被后世的水利工程,其“一洞连四库”的创举体现了东方智慧,发挥了巨大作用,工程建设期间展现的人定胜天的英雄气概,对教育当今干部群众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文化是一例不可多得的生动教材。

  风光旖旎的水库风景,令人流连的生态乐园

  梅川水库位于武穴市梅川镇北部山区。上承大别山流下的条条溪流河谷,下注滔滔滚滚的长江。

  水库管理处座落在梅川水库南岸,一栋别墅式办公楼、一栋欧式科普馆、一栋徽派游客中心分布在园林式庭院。建筑高低搭配,错落有致。建筑与周边山水组成“人在绿中、绿在山中、山在水中”的特定环境,共同构筑出一个硕大的“山环水绕”的风景园林水生态空间。

  风景如画的梅川水库

  步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石,上雕“梅川水库国家水利风景区”几个大字。管理处的东边有一座长长的白色栈桥,直通闸门工作间,侧后是一个水文观测站。闸门工作室和水文观测站全部设计成亭廓廊桥式样,看上去古朴典雅,十分养眼。这里三面环水,路边栽种了大量的柳树,柳树依水而立,一库碧水波光粼粼,倒映着柳树的婀娜多姿。

  梅川水库管理处处长夏超俊介绍,水库景区总面积25平方公里,共划分为科普宣教、生态保育、文化体验、生态休闲度假等4个区域,生态保育区作为涵养水源、生态修复、美化环境的主要功能区,实行严格保护,而水库中心岛等动植物聚集地域被列为禁止开发区,以维持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在水库管理处门口,几株硕大的香樟枝繁叶茂,秋日的阳光透过树叶,折射出串串金光。院子中心是一个绿茵茵的草坪,草坪中间摆放着假山、巨石。草坪四周是修剪得整整齐齐的花坛,院内小路四通八达,散布在树丛和花坛间,蜿蜒至碧绿的水库边,给人一种“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

  梅川水库位于武穴市梅川镇

  漫步景区,只见处处植被茂盛,物种丰富,原生态自然风光优美。举目四望,白云蓝天下远山如黛,层层叠叠,在湛蓝的湖水中留下美丽的倒影,倒影与湖岸线构成一幅优美迷人的风景画。蓝天白云的高远,山的雄伟,水的柔媚,与建筑的精巧在这里融为一体。

  巧夺天工的宏伟工程,曾拍成一部风靡全国的电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一部全国各地反复放映的老电影《梅川水库》,迄今的观看量已达数亿人次。

  11月26日上午,武穴市档案馆前馆长、文史专家朱泽民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说,每次放这部电影,解说员念出“湖北省广济县梅川水库”这几个字时,每位武穴儿女的眼睛就一下子亮起来,精神为之一振。当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这部纪录片的拷贝和大量图片、文字,以及那个年代的放映机、手摇发电机等都保存在景区的水利科普馆。

  朱泽民介绍,梅川水库于1957年11月动工兴建,1959年4月一期工程完工。是武穴市建设最早的一座中型水库,也是全省重点防洪水库。

  梅川水库的蓄水量毕竟有限,为打通周边多座水库,专家提出了建隧洞的想法,即用一座隧洞将蕲春县大同水库和蔡寿河余水引入武穴市,连接武穴北部梅川、荆竹、仙人坝、大金四座中型水库,解决武穴北部地区缺水问题。

  1974年,3000多名干部群众奔赴工地。初开工时,由于缺乏机械设备,全靠手工和简单机械操作,工程大部分位于地形复杂的山区,施工难度可想而知。但困难再大,也难不住干劲十足的干部群众,面对无技术、无经验、无材料、物资紧缺的现状,武穴人民饿着肚子,以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迎难而上。由于当时主隧洞进口段风化严重,建设中曾先后发生塌方30余次,其中2次为大塌方。困难和危险面前全体党员群众没有退缩,更加顽强地坚持施工。1979年8月22日,主洞工程南北贯通,洞身全长6010米。由于工程极为艰苦,全体干部群众一致呼吁,要求把凿通的这处隧洞定名为“群英隧洞”。

  梅川水库景区生态环境优良

  今年夏天,当地旱情严重,武穴市重修了隧洞,从蕲春县大同水库调水1000万立方米入4座山区水库,用于调蓄和抗旱,解决了梅川镇53个村8万余亩水稻的灌溉用水。

  群英隧洞目前仍为湖北省最长的引水隧洞。

  朱泽民说,上世纪70年代,梅川水库实现了成鱼最高亩产70公斤的优异成绩,创造了全国大中型水库成鱼亩产的最高记录。

  据《淡水渔业》杂志介绍,梅川水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养殖水面2500亩,自1959年以来,灌区不断扩大,农渔连年丰收。1972年,在遭逢大旱库水减少的情况下,仍获成鱼总产13.5万余公斤,亩产54公斤。1973年,该水库又帮助当地战胜洪涝灾害。

  从那时起,梅川水库先后7次获得水利部全国水利战线标兵、全国水利系统综合经营先进单位等荣誉。

  梅川水库的经验除了拍成电影,还有其他方式的介绍和推广。1972年,红旗杂志以《淡水养殖大有可为》为题,全面介绍了梅川水库大搞淡水养殖,实现粮、油、鱼全面丰收的经验。1973年3月23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刊发长篇通讯《他们把水库管到家了》,介绍梅川水库蓄水保水立体养殖和成鱼高产的经验。1974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许志方教授编写了《梅川水库灌区的管理》一书,介绍了水库的科学管理模式,该书由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

  联合国曾派专家考察,是一本学习东方治水经验的生动教材

  不久前,武穴市一位退休干部曹建美发表了一篇文章,怀念父亲曹振豫,介绍梅川水库。曹振豫1960年12月至1978年2月任广济县梅川水库管理处处长。

  曹建美说,梅川水库在那个年代是全国水利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其科学有效的管理经验不仅传遍全国,还介绍到国外,引起了美国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高度重视。

  据朱泽民介绍,许志方教授编写的《梅川水库灌区的管理》一书1982年10月由美国的詹姆斯教授翻译成英文,改名为《人民中国管水组织》,在美国出版发行。1983年春,詹姆斯教授由许志方等陪同考察了梅川水库,并带来了翻译本,该书现存梅川水库水利科普馆。

  享“城市后花园”美誉,是名副其实的生态乐园

  1978年5月24日,联合国粮农组织考察团一行18人,来梅川水库考察淡水养殖。该考察团由12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员组成,团长是印度的比莱先生。1983年8月16日,加拿大淡水生态养殖专家马泰先生在中国科学院水库鱼业研究所有关人员陪同下考察了梅川水库。

  梅川水库管理处处长夏超俊说,梅川水库景区水利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良、红色基因内涵丰富、红色文化氛围浓厚,下一步,我们将突出红色基因传承,景区建设注入红色元素,在此次获奖基础上,争创全国红色基因示范水利风景区。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夜迎“双十一”

  • 大理崇圣寺三塔安装避雷装置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使用供暖设备有哪些注意事项?一起来看!
2025-11-10 10:17
我们将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人才需求,顺应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趋势,立足产业需求侧职责定位,多措并举加快推动制造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等,依托项目培养高技能人才。
2025-11-10 10:07
ASC26报名链接:https://www.asc-events.net/StudentChallenge/ASC26/Register.php
2025-11-07 15:58
北京时间2025年11月6日11:00—14:00,地磁发生强烈扰动,达到大地磁暴水平(Kp=7),为橙色警报级别。
2025-11-07 13:39
阿特拉斯的成功观测是天问一号的一次重要拓展任务,利用探测器观测暗弱天体为天问二号开展小行星探测进行了技术试验,积累了经验
2025-11-07 09:37
天问一号环绕器利用高分辨率相机近日成功观测到星际天体——阿特拉斯。”据介绍,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1年2月进入火星环绕轨道,迄今已稳定运行4年8个月,目前状态良好。
2025-11-07 09:31
与会嘉宾围绕“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产业创新发展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凝聚产业国际合作发展共识,推动构建开放包容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
2025-11-07 09:29
谈及人形机器人何时能从“炫技”转向应用落地,优必选科技副总裁焦继超提出了分阶段的发展预期。中国电子学会机器人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乐聚智能(深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冷晓琨表示,预计明年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会出现采购交付数量过万台的企业。
2025-11-07 09:28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目光投向脑疾病领域,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实现了“诊断—监测—治疗—预测”一体的大脑实时“观景”。一方面,脑机接口技术可以让神经系统“说话”,通过高精度解码神经信号实现对大脑的“意念读取”和精准诊断。
2025-11-07 09:18
遥远恒星大气爆发活动的起源区域有哪些特征,人类至今知之甚少。但科学家们正在通过分析太阳爆发活动,探究恒星大气爆发活动的奥秘。
2025-11-06 10:35
这几年,子午工程已经有不少应用场景。例如在航天员出舱时,提前进行空间天气预报,避免在太阳风暴来临、空间有高能粒子时出舱,保护航天员健康安全。
2025-11-06 10:34
智能穿戴设备产品形态从手环、手表延伸至耳机、眼镜、戒指等形式,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改变了消费者生活方式,推动着健康管理、时尚消费与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
2025-11-06 10: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