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百万人口增量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湖北 > 正文

百万人口增量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来源:光明网2022-04-14 10:33

  近日,各省区市陆续公布了2021年常住人口增量,常住人口增加数量和城市经济活跃度高度契合。作为城市首位度极高的省会,武汉此次人口增量抢眼。《2021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末武汉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364.89万,较上一年增加了120.12万人,增长9.7%。武汉市连续两年人口增量超百万,常住人口总量达到新高位。

  一方面,城市的产业结构、就业机会、基础设施等“硬实力”会影响对人才的吸引力强弱;另一方面,人文底蕴、城市界面、发展潜力等“软环境”也是城市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年,武汉GDP达1.77万亿,同比增长12.2%,总量位居全国第9位。疫情防控决定性成果持续巩固,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年度任务圆满收官。随着武汉经济强势反弹,人口持续回流,人员从北上广、沿海等城市回归。

  早在2017年,武汉就率先提出“留下百万大学生”,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数据显示,2021年武汉新留汉大学生34.5万人,其中在汉高校应届毕业生留汉人数较2020年增加9.4%。2021年9月11日,武汉印发《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完善落户政策相关条件的实施意见》,调整完善武汉落户政策,进一步吸引人口流入,积聚城市发展内生动力。

  市场主体方面,2021年末,武汉市市场主体157.23万户,比上年增长11.26%。近年来,还吸引科大讯飞、中科创达等多家高新企业落户武汉,大量人才也随之而来。经济恢复、大学生留汉等多因素,带动武汉常住人口与市场主体的“双增长”。

  有年轻人的地方,就有未来。武汉92所高校、101家科研院所、130万在校大学生,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方阵。青春活力,让这座城市充满无限生机;群英荟萃,这里是人才成长的摇篮。

  光谷作为全国最年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这里近180万人口中,37岁以下人群占了七成,是一座当之无愧的“青年之城”。仅在企业工作的博士就已突破1万人,是10年前的5倍。

  武汉拥有全国领先的高等教育和医疗资源、城市配套服务完善,随着今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的发布,未来武汉将在经济与人口方面持续发挥带动力与吸引力。

  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城市,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其魅力和吸引力不仅体现在高质量发展,更落脚在政府大力办好民生实事增进人民福祉,致力于打造有“幸福感”的GDP。2021年,武汉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年度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8.7%。打好稳就业、促增收、控物价“组合拳”,城镇新增就业29.98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优化“一老一小”服务,建成养老服务设施500个、普惠性托育项目17个,“双减”政策初见成效……

  人口的持续增长对城市功能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加大。近年来,武汉积极拓展空间、为城市的未来布局:加快“四副做强”,规划建设光谷、车谷、临空经济区、长江新区四个副城,突出“板块化”空间组织,按照100万—200万人“大城市”标准,建设功能完善、产城融合、用地集约、生态良好的综合节点城市,都可以承接部分主城区疏散的人口以及新增加的人口。

  多项数据显示,武汉的经济呈现全面恢复、快速增长、质效提升、稳中向好态势,重回“主赛道”。正说明武汉深谙留才之道,深刻把握为新增人口“筑巢”这一重心,加速城市扩能发展。相信在未来, “人口红利”还将对这座城市的发展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

  在疫后发展新赛道上,武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第一动力,锻造高质量发展“钢筋铁骨”。武汉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紧扣“创新涌动”,着力增强科技硬核支撑;紧扣“文化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紧扣“生态宜居”,深入推动绿色发展;紧扣“治理高效”,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从武汉看世界——左承“一带一路”宏伟设想,右观“大江东去”豪迈气魄。武汉区域辐射力、全国竞争力、全球影响力正持续增强。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只有顺应城市发展规律,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才能为广大市民打造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美好家园;只有守护武汉的好山好水好风光,才能绘就绿满三镇、水润江城的秀美画卷,让新时代英雄城市能级、品质、形象充分彰显。(文/黎梦竹)

[ 责编:姚坤森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修复古围墙:香港保育抗战遗址

  • 四川泸州:晨雾弥漫乡村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体上,拥有较强黏性和附着力的雪花层层累积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较多的地区。
2025-01-20 10:07
美国互联网科技公司Meta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系统,几乎可以立即将101种语言的语音翻译成36种目标语言中的任意一种。
2025-01-20 10:02
1月1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公布了一颗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新彗星,并将其命名为C/2025 A3。
2025-01-20 10:01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立国团队近日在椎间盘退变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1-20 09:59
今年上半年,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将举办,人形机器人将与运动员共跑“半马”,挑战人类速度。
2025-01-20 09:54
近两年,教育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不论是大学、中小学还是学生与家长,都将在国家战略的牵引下重新确认自身的定位与方向。
2025-01-17 12:26
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石油”,不仅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资源。
2025-01-17 04:30
数千年来,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2025年亦是如此。在这一年中,一大批探测器将承载着人类的好奇心,奔赴“星辰大海”,去揭示浩瀚星空的奥秘。此外,人类还渴望能够“扶摇直上”,亲身进入太空体验秘境。
2025-01-17 10:02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申恩志团队联合吴建平团队成功揭示了小鼠体内PIWI蛋白(MILI蛋白)与piRNA协作切割目标RNA(核糖核酸)的全过程。
2025-01-17 10:00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庞全全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玻璃相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并采用该材料研制出具有优异快充性能和超长循环寿命的全固态锂硫电池。
2025-01-17 04:30
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早期陆地维管植物为何会发生复杂变化?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璞联合国内多名学者,发现并报道了在贵州下泥盆统蟒山群发掘的距今约4.1亿年前的“迷你”植物——包阳工蕨化石。
2025-01-17 04:30
在星际空间中,被冰覆盖的尘埃颗粒是复杂有机分子生成的关键载体,因此,“看”清楚冰表面的原子结构,对于探索生命起源和物质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2025-01-16 04:15
近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浙江省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总体方案》,此次改革以数字化技术全面嵌入交易、物流、支付、融资等贸易供应链监管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为中小微主体降本增效,从而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贸易目标。
2025-01-16 04:15
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但“吃得好”并不等同于吃得营养健康。一日三餐,看似吃饱吃好了,但很可能因营养成分摄入不均衡使身体处于隐蔽性营养需求饥饿状态。
2025-01-16 04:15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1982年创办,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共同主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赛事,旨在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2025-01-16 04:15
15日,2024年度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发布会在江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此次发布的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涵盖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影响、气候系统演变等多个领域。
2025-01-16 04:15
近年来,在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以及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指导下,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联合当地社区监测员,对2015年至2021年在三江源区域12个长期监测位点开展的雪豹等野生动物监测工作进行汇总,相关研究结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生物多样性与保护》在线发表。
2025-01-16 04:15
2025年1月1日起,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正式施行。这是继2007年4月1日《条例》实施以来,17年来的首次修订。
2025-01-15 10:08
14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关键子系统“偏滤器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研究平台”完成测试,超导直线等离子体装置“赤霄”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
2025-01-15 10:00
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一大批共伴生、低品位资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
2025-01-15 09:5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