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黄梅戏剧院院长张辉表示,多年来,国有文艺院团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满足群众文化生活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受地域与空间的影响,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别,亟待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可持续发展。
张辉代表指出,目前,传统地方戏曲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着影视文化、现代表演艺术、互联网和新媒体艺术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剧种萎缩、剧目失传、人才缺乏、观众流失等因素,严重冲击了传统戏曲的生存方式。
戏曲市场呈下降趋势。随着大众娱乐方式多元化,传统戏曲市场持续下滑,仅靠商业演出无法维系剧院生存已是不少剧团的一个不争的事实。
艺术人才严重匮乏。地方戏曲院团演职人员经济待遇相对较低,高端文艺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客观存在。现有艺术人才结构不优,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人才断档、行当不全的问题。
剧目创作投入不足。当前,不少国有院团用于创作排演新剧目的精力相对较少。创作一个新的剧目投入一般在200-500万元。在市场活力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创作生产投入与市场营销效益不成正比,一个剧院(团)只能几年才有可能排练一部新戏,与市场需求极不对称。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推动地方戏曲可持续发展,张辉代表建议:
加大政策扶持。对于地方戏曲比较集中的地区,探索实施“地方戏曲保护区”制度。完善保障体系建设,确立地方戏曲发展“中央引导、分级主体(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入目录进行界定)、地方配套”的资金投入办法,筹建“地方戏曲发展基金”,在培养人才、平台搭建、服务社会、演出补助、创作支持、共融发展上确定支持方向。
加强人才培养。扩大传承人队伍,运用定期培训、项目支持等办法,分剧种、分行当,有针对性加强演职人员业务能力提升培养。立足艺术人才培养周期,考虑5至8年储备一代,坚持“以老带新”、言传身教,代际新进人数始终保持达到20%以上。
做优剧目生产。院团要转变思想观念,实现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一个院团如果没有40部以上可演出剧目,是难以保障演出工作需要的。否则,走向市场,菜单上无菜可点。剧目储备要注重结构性需要,即传统戏、现代戏、折子戏、歌舞等保持在一定的结构比例,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同时,剧目储备还要满足不同场合、不同的情绪需求,实现由内涵扩大再生产向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转变。
锐意开辟市场。要树立“培养观众就是培育市场”“培育消费习惯就是培育市场”的观念,要让高雅艺术进一步亲近大众,根据观众群体的特点对艺术作品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和转化。要秉承“艺术改变生活”价值理念,构建常态化的艺术普及活动体系,诸如打造“名家工作室”“周末剧场”“黄梅戏会馆”“戏曲进校园”等品牌,形成覆盖不同群体艺术普及全链条。
拓展传播手段。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科技为驱动,通过科技手段与跨界融合等方式,通过“互联网+服务”模式,增强艺术表现力和传播力,推广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新型数字化戏曲产品,实现地方戏曲剧目内容、呈现形式、发展模式、盈利方式等转变,进而促进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创新。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锐 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