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顶端新闻记者 周斌
两年的时间,能做什么?
“无论是310国道南移项目的推进,还是音乐公路的通车,这两年间,开封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的各项工作一下子进入快车道。我们中心两年来一系列的富有成效的变革,让大家看到了希望、提起了精神、鼓足了干劲,对开封公路事业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说这话的,是该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宋洪涛,已在开封公路系统摸爬滚打30多个春秋。
领导该中心实现一系列脱胎换骨变化的,是该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岳杰。
短短两年里,他践行了自己在大会上的誓言:立志要用“赤子之心”做路的儿女,要用“灵魂伴侣”做路的知己,要用“铁骨铮铮”做路的守护。
建章立制 凝心聚气铸魂
时间拉回到2023年11月,岳杰由开封市广播电视台总编辑调任开封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引来了诸多质疑之声:一个之前从事“务虚”工作、不懂公路业务的外行,来到这里能做什么?是不是又来镀金的?
熟悉开封公路系统的人们都知道,上世纪90年代,开封公路事业曾经辉煌,而在10多年间,开封公路系统换了五六任一把手,没有调整过一个干部,职工“躺平”思想严重蔓延,工作氛围死气沉沉。
有着35年“路龄”的该中心政策法规科副科长李云鹏说:“项目不多,工作不多,很多人是一杯茶、一包烟、一个手机玩一天。很多人上午来单位点点卯,中午吃顿饭,下午就不见人了。单位的办公环境差,办公设备老化,二三十年没有更新。我之前用的电脑是2012年配备的,用到2023年彻底开不了机,只好借一台二手主机凑合着用。”
职工们在悄悄地观察着。
不久,单位发生的一系列改变,让大家对这位新来的主任的看法悄然发生改观。办公室的窗帘桌椅、办公机具全部更新;中心大院里新添了假山流水、园林绿化;篮球场、乒乓球台、图书室等健身休闲设施陆续建成。尤其让干部职工由衷称道的是机关食堂的变化。
该中心办公室负责人彭惠告诉记者:过去食堂是内部承包,饭菜少人问津。岳杰主任要求引入社会餐饮公司竞标,在报纸上发布了招标公告。4家公司投标,3家公司入围。岳杰主任让这3家公司轮流试餐一周,让干部职工品评。最后,让干部职工开会投票选择。在票选之前,曾有人给机关伙食委员会的成员打招呼拉票。但在投票当场,是随机选择出的职工代表进行无记名投票,选出了一家大家满意度最高的餐饮公司。现在伙食品类丰富、营养可口,单位还拿出补贴,职工每天3元就可享用早午两餐。
该中心养护科科长江红彬告诉记者:机关面貌焕然一新,伙食改善暖了大家的胃,更聚拢了大家的心,之前总有缺口的年终工资、福利足额发放,更令干部职工增强了凝聚力和归属感。
而这一切只是前奏,工作准则、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让干部职工意识到单位要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
王卫红告诉记者:把脉开封公路事业大局和工作现状后,岳杰提出一系列导向性的改革,并将主要内容制成宣传版面,悬挂在机关大厅和走廊。
首先,确立工作理念,“路为城之脉,脉畅城则兴”,让“人享其行,物畅其流”成为整个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制高点。
其次,确立工作准则,明确“讲政治,守底线,立壮志,提能力,会团结,拼速度,要质量,行大道,成大胜”27字总基调,
其三,确定“七个一线工作法”:书记在项目一线、党员在项目一线、学习在项目一线、阵地在项目一线、活动在项目一线、作用在项目一线、服务在项目一线。
其四,确立“13113”工作思路:坚持以公路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提升应急、创新、服务能力;把项目建设作为公路发展第一推手,高质量谋划项目储备,高效率推动项目建设;探索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新模式,贯彻“全过程一体化”管理理念,坚持“七个一线”工作法,将管项目与管思想、管作风、管纪律相结合;持续实现普通国省道路网扩容增量、公路养护提质增效、行业管理提档升级。
其五,着力布局“五大融合”:一、推动普通公路与服务城市组团,交通枢纽,产业园区大融合;二、推动普通公路与服务群众美好生活出行和美丽乡村建设大融合;三、推动普通公路与服务枢纽优势,竞争优势,经济优势大融合;四、推动普通公路与智慧化信息化大融合;五、推动普通公路与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大融合。
其六:实施“五大工程”:大建设,大养护,大扩容,大智慧,大畅通;做好“五个倾力”:一、倾力打造“无中生有,有中生奇,奇中生好”的思维理念。二、倾力打造“把不可能变可能,把不可思议变思议”的智慧勇气。三、倾力打造“路路平安,道道畅通,天天考试”的责任担当。四、倾力打造“路为城之脉,脉畅城则兴”的定位认知。五、倾力打造“城市发展,群众需要必定有我开路”的先锋表率。
标语口号上了墙,规章制度同时落地。该中心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健全激励机制推动公路中心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试行)》《关于机关工作人员病、事假期间有关工资待遇问题的通知》,推行上下班打卡制度,在全系统组织开展“五比五看五争”争先创优活动,营造出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这一番组合拳下来,整个开封公路系统干部职工精神为之一振、面貌焕然一新。过去常年以各种理由不上班的人悄悄回到工作岗位,过去懒懒散散混日子的风气荡然无存。
由此,一个“躺平”的单位焕发新的生机,由波澜不惊的“一潭死水”激发为生机盎然的一汪春水,波涛汹涌,活力无限。
革故鼎新 焕新一江春水
铁心硬腕见真章,革故鼎新敢担当。
真正令该中心干部职工领会到新任领导班子决心和毅力的,是触及10多年没人敢动的人事敏感点。这也是该中心干部职工最热切解决的痛点、难点。
该中心人事科科长王漾告诉记者:新任领导班子上任之前,开封公路系统老龄化严重。领导班子平均年龄54岁,干部职工平均年龄47.8岁。班子成员缺位2人,12年没有提拔过一个正、副科级干部,专业技术人员4年没有晋升过职称。管理层和专业技术人员严重断层,工作需要的新鲜血液补充不进来。
岳杰上任后,积极向市委组织部、市交通局汇报调整干部工作。经过认真、严格的组织考察、民主评议,开封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共提拔正科级干部4名、副科级干部11名,进一步使用副科级干部1名,平职调整轮岗正科级干部8名、副科级干部2名,退出正科级岗位干部1名、副科级干部4名,推荐提拔2名县级干部,从外单位调来县级干部1名。
人事调整结束后的第二天,开封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马上迎来市委巡察组的进驻。整个巡视期间,刚经历涉及34名干部的人事调整,该巡察组没有接到一例关于人事调整的异议。“这说明这次人事调整公正严明,是人心所向,干部职工心服口服。”王漾说。
该中心信息科技科科长李建超告诉记者:“这次人事调整让大家看到了领导班子的勇气、魄力和一片公心,过去有能力的年轻人想干事却没位置,通过这次调整,很多人有了用武之地。”
27岁的谷炳泽被提拔为工程建设科副科长,因科长空缺由他主持工作。“我是这次提拔最年轻的一个。过去不会给年轻人这么大的舞台,现在我压力大、动力足,我要用工作成绩回馈领导的信任。”他信心满满地说。
紧接着,开封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开始研究专业技术人员的评定方案。打破以往论资排辈的惯例,主动和市人社局结合,决定采用演讲竞聘的形式,这在开封公路系统是首例。通过竞聘,16名专业技术人员得到晋级。两年来,开封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还通过公开考试招录,录用了5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填补了各项工作的专业需求。“能上能下,公平竞争的人事机制,为公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王漾说。
人心齐,泰山移。该中心精彩蝶变的大幕徐徐拉开了。
音乐公路 激荡创新音符
“如果有人问我们公路人默默地修路养路管路,内心有何感想?我们会自豪地说,此生与路相伴,就是路的知音:肝胆相照,情深似海,让人享其行成为美景,让更多人幸福出门、平安回家,时光就没虚度。”在职工大会上,岳杰推心置腹地向大家告白。
28岁的该中心计划统计科科员陈豪达说,他体会更深的是第一条音乐公路为开封市公路事业开辟的多元融合创新之路。
今年5月1日,连接开封市区和朱仙镇的公路跳动起了耳熟能详的激昂的音符。“黄河古都”一号旅游公路核心示范段——双爱国主题音乐公路正式通车。
这条音乐公路北起省道223横寨村、南抵朱仙镇岳飞像处,全长3.5公里,以“音乐”为核心特色,通过创新技术让车辆驶过特定路段时,轮胎与路面摩擦奏响《精忠报国》《包青天》等经典旋律,让乘客在行进中感受“车行乐起”的奇妙体验。
音乐公路通往朱仙镇方向的路段以《精忠报国》为主题,在车辆以50~55公里/小时匀速行驶的前提下,音乐时长42秒,路段长618.75米,通过路面预制沟槽与轮胎摩擦产生旋律,配合彩色音符铺装(共25处),打造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通往开封方向的路段以《包青天》为主题,音乐时长51秒,路段长764.93米,路面预成型“包青天”字样与“黄河古都”LOGO,强化城市文化IP。
开封作为一个古城,是文化大市,怎么能没有一条文旅之路?岳杰深思熟虑之后表示,总书记说,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同理,人们对美好出行的向往也是公路人的奋斗目标。
在开封,对于公路事业而言,就是要勇于尝试打开新局面,去修更多的“不可能之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路。它可能是故乡的小径,也可能是通往理想的征途。而我们的工作,就是让千千万万人心中的路,变成脚下安全、顺畅、温暖的现实。”诗人气质浓郁的岳杰这样坦言。
由此,一条公路的意义被重新定义。
作为“黄河古都”一号旅游公路品牌的核心示范工程,该路段以“黄河魂·古都韵·中国情”为主题,深度融合开封菊花文化、朱仙镇木版年画等元素,通过景观雕塑、文化墙等载体,生动展现黄河文明精髓,致力于将音乐公路打造成展示黄河文明的一张新名片。
岳杰说,公路人就是要跳出公路看公路,在开封,公路人就是要凤凰涅槃,甘做“文旅使者”,以道路为“引线”,将散落的文旅“珍珠”串成“项链”,将更多的道路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展示绿水青山,打造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生态路”,将更多的道路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深入挖掘沿线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一路一景”的“文化路”,让更多的道路真正成为留住美丽乡愁的“情感通道”“风景大道”;成为富裕一方百姓的“产业之路”“发展通途”。
“公路+文旅+科技+生态+产业的融合,使该中心突破了公路系统按部就班养路修路的旧有模式,主动融入多元化思维,以全局观、大局观的视角去发展公路事业。
音乐公路通车,使得开封在“五一”假期一下子因路而“火爆”。30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其中有央媒9家。5月8日,这则新闻登上《人民日报》第七版要闻版。一时间,这条以往并不起眼的路段车水马龙,中小客车通行量超出往常70个百分点。
独辟蹊径 救活唱衰项目
眼下,谷炳泽满怀期待的是开封境内的国道310公路南移项目的《特许经营方案》得到开封市发展改革委的批复。
“这条路的南移,对于开封市乃至全省的路网建设、经济发展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但是,却被搁置多年。现在,作为一名年轻的开封公路人,我终于看到这个项目的曙光了。”
国道310线是横亘中国东西的一条大动脉,其河南段在我省的综合交通体系中地位相当重要。在开封境内,这条公路原有位置经过开封城市规划区、祥符区城区以及沿线乡镇。2019年,经过提升改造,其道路功能偏重城市道路,但是,过境开封的东西向大货车主要依托于这条国道。于是矛盾凸显,该路段通行能力受限,安全问题突出,过境交通与城市发展相冲突,对开封市的城市环保、交通干扰较大。
这条国道的南移,对于开封市来说,可以说是势在必行。但是,这项工程所需资金高达40多亿元,而且,约80%的资金需开封市解决。开封境国道310线南移方案自提出后,就一直被搁置,直到5年后的2024年,这个被唱衰的项目迎来了转机。
“既然是路,世上哪有修不了的路,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何况是国道,公路人先天就是修路的,再难的事情,总得有一把钥匙,问题是,你肯去找不找。”
开封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国道310公路南移项目的政府出资人代表,既是参与者,也是建设者,更是旁观者。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帅亲眼目睹和见证了公路中心在岳杰主任的带领下,发生的深刻变化,展现出的责任担当,对此深有感触。王帅告诉记者:“脑子里永远有任务、眼睛里永远有办法、肩膀上永远有责任、胸膛里永远有激情”是我对岳杰主任最深刻的印象。他带着我们,从获取收费公路批复到争取国省补助资金,从研究资金平衡方案到确定自由流收费,从组建项目工作专班到坚强战斗指挥部,再从几十家潜在投资人的谈判到《特许经营方案》的起草,一系列鲜活的做法和作风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正是岳杰主任这种“讲政治、敢担当、善作为”的精气神儿,让我们每一名参与者都坚定了信念,看到了希望,那就是:G310南移项目是开封市重大交通建设项目,既是开封市委、市政府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交通先行的“压舱石、定盘星”,也是我市公路建设的“桥头堡、最前沿”,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出行的“导航仪、风向标”,必须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这个项目,如果不是岳杰主任执着坚持、另辟蹊径,仍然不会找到出路。”王卫红告诉记者:“执着坚持”,是在大多数中心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都不看好这个项目的情况下,岳杰主任坚持“没有修不好的路”,组织党员干部到大别山参加“吹响310南移集结号”主题党日活动,增强信心;“另辟蹊径”,是他组织大家到山西长治等地考察学习,确定采用“自由流收费模式”,寻求新的投资主体,解决项目资金这一难题。之后,开封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通过发布招商计划和举办招商说明会,挖掘该段公路经营潜在收益;通过与80多家央企、上市公司和国企一对一面谈,多家有实力的企业表达了参与竞标的意愿。
目前,河南省人民政府已批复该项目为收费公路项目;开封市人民政府已授权开封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作为该项目实施机构,授权开封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作为该项目政府出资人代表;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已下发该项目的行业审查意见,省发展改革委收费处委托的第三方评审机构已完成评审。待《特许经营方案》获得批复后,即可挂网招标。
“此生与路结缘,就是路的儿女,不离不弃,守望终老,让物畅其流由传说成为现实,让更多的车流南北通畅,东西无阻,坦途就是幸福。”这是岳杰的心灵独白,也是该中心干部职工的共同心声和一致目标。
曙光灿烂 步履铿锵前行
“我们的使命,就是做一个负责任的‘管家’和一个有远见的‘规划师’。我们用匠心去养护,用科技去赋能,用担当去守护。我们要让每一条公路,都成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放心工程’‘民心工程’。”
今年“十一”前,在“全省2025年中秋国庆假期和四季度交通运输安全生产视频会议”上,作为全省公路系统唯一代表,岳杰以“怎么样?怎么干?怎么办”为主要内容作了典型发言,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付磊会上两次表扬开封的做法,会后将发言材料印发全省交通运输系统。
“记住,我们不是路的旁观者,我们是它的守护者与塑造者。把宏观的责任,落到每一个微观的细节里,这条路,就会拥有温度和精神。这,就是我们作为‘公路人’的价值所在。”在一个加班的深夜,一位刚入职的年轻同事表达了对工作的迷茫后,岳杰这样回应。
他的回应,在现实中得到了具体的场景呈现。
“十一”假日期间,开封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从领导到干部职工连续8天无休,坚持智慧赋能、部门联动、暖心服务、安全护航,在高速下站口、连接景区以及易拥堵路段组建11个应急保畅服务站点,为过往司乘人员和来汴游客提供暖心服务5000余次,让“暖心”成为古都开封的另一张名片;通过组建微信群,创新构建路政、养护、交警、应急、气象、医疗、导航平台、交通广播等“多位一体化”联动执勤机制,累计发布实时路况、绕行建议及天气预警等信息820余条,成功预防和化解各类规模性拥堵93起。
整个假期,开封市公路网总体运行平稳有序,未发生长时间、大范围交通拥堵,未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为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和经济社会正常运行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公路交通支撑。其经验做法被《光明日报》《中国交通报》等主流媒体报道。省交通厅、省交通事业发展中心主要负责人对开封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的经验做法作出批示表扬。省中心将《开封市公路系统中秋国庆假期保通保畅工作情况的报告》在全省公路水路系统全文转发推广学习。10月13日,省交通运输厅安委办《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动态》第16期以《开封市公路系统圆满完成中秋国庆假期保通保障工作》为题专刊印发,在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刊登地市公路部门信息尚属首次。
这次中秋国庆假期的保通保畅工作,开封公路系统能取得突出成绩,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说明开封公路人是一支能吃苦、打硬仗的队伍。
面对“十五五”,围绕普通干线公路发展思路和对策,岳杰心里有一幅画,就是紧扣开封作为八朝古都、黄河沿岸重要节点城市和郑开(兰)同城化核心区的功能定位,谋划出了“五个一”的战略蓝图,具体为“一环六辐射”的快速公路网、“一港四横”的港城公路网、“一核三带”的旅游公路网、“一台五化”的智能化公路网,“一系升三化”的养护智能新模式。让开封公铁航水互联互通,形成通衢广陌的大交通枢纽城,为开封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破题出圈。
记者采访时,看到了岳杰的另一段心灵独白:“我们管理的,不仅仅是钢筋混凝土构成的物理实体,而是让更多的国道、省道对接城市组团、产业园区、高速路口,充分激发和释放国道、省道的红利,以路为媒,为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我们守护的,是经济发展的通道,是文化流淌的河床,是万家灯火的依托,更是无数普通人关于‘归来’与‘出发’的梦想。我们的使命,就是让这条‘脊梁’永远挺立,让这幅‘画卷’持续绵延。我们要用我们的专业与汗水,让这条路不仅通向远方,更通向人心;不仅承载重量,更承载希望。”
大道通天,雄魂激荡。以“路”的宏大叙事,以“路”的无限智能,以“路”无限链接,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河南为中原擘画的宏伟蓝图,努力变成美好的现实,我们期待着开封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的“诗与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