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0月29日,农历九月初九,恰逢重阳节,商丘这座承载着五千年殷商文明的历史名城,再次迎来四海华商、五洲宾朋,第十届华商文化节在这片孕育华夏商业文明的热土上启幕。这一刻,不仅是文化的溯源、情感的凝聚,更是力量的汇聚、梦想的启航。
为弘扬华商文化,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河南商丘市委、市政府于2006年开始举办华商文化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届。经过20年的培育和打造,华商文化节已成为全球知名的根亲文化盛事,也成为商丘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更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本届华商文化节以“齐聚殷商源,融入大市场”为主题,以殷商文化为根基,通过王庄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展、黄河之声音乐会等活动,串联起商丘五千年文明脉络,展现出新时代风采。从考古实证到黄河乐章,不仅为全球华商呈现了一场厚重鲜活的文化盛宴,更搭建起历史底蕴与市场活力交融的合作桥梁,彰显了商丘从“殷商之源”到现代商贸高地的跨越发展。
作为商业起源地,商丘在中国商业史上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后,商丘作为商朝都城,贸易繁荣,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市”“肆”一类的交易场所。据河南博物院专家考证,商丘还是中国货币的发祥地。春秋时期,商丘还出现了中国有关征收关税的最早记录。梁孝王刘武统治时期,商丘的商业繁荣情况可与京师长安媲美。唐朝时期,商丘成为中国东部地区纺织业交易中心,特别是民间所织的绢,质量和花式在全国首屈一指。同时,商丘也是当时全国水陆货物的集散地与物流中心。北宋时的商丘称应天府、南京,居陪都地位,其商业繁华程度仅次于东京开封。
在第十届华商文化节的核心文化活动中,“汶”到河南·石破天惊——王庄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展在商丘博物馆同步开展,用实物实证揭开了商丘作为殷商文化起源地的历史面纱。
作为商丘近年来重要的考古发现,永城王庄遗址出土的文物在此次展览中集中亮相,玉器、陶器、骨器等142件珍贵文物在这里分类陈列,件件都是先民的“生活刚需神器”,直观呈现了早期文明的物质形态与生活智慧。
不同于传统文物展览的静态呈现,本次成果展结合全息技术、虚拟现实等创新手段,全方位展示遗址发掘现场,观众既可在展柜前细细端详象征王权的玉钺、造型独特的陶器,又可通过VR技术沉浸式体验考古发掘场景,感受五千年前不同文化在此交融碰撞的壮阔图景。
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馆员郑清森表示:“王庄遗址的考古成果,不仅填补了商丘地区大汶口文化的考古空白,更以其兼具仰韶、屈家岭、良渚等文化因素的器物群,实证了中原早期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演进历程,为‘殷商之源在商丘’提供了最坚实的考古支撑。”
展览现场,来自海内外的华商代表驻足良久。一位浙江籍企业家在陶器前感慨:“这些古老的陶器里藏着最早的‘商贸基因’,‘殷商之源在商丘’果然名不虚传。” 据统计,开展首日便吸引观众超万人次,其中不乏携带项目而来的投资者,考古成果带来的文化认同感正转化为产业合作的向心力。
华商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不仅让嘉宾和游客穿越五千年时光,感受商丘厚重的历史底蕴,更赋予了“追思商祖、溯寻文脉”的特殊意义,让这场穿越千年的商业文明对话更具情感温度。
当古老的商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在这片土地上交相辉映,当历史文脉与时代精神在这座城市中深度融合,商丘正以厚重的文化底蕴为根基,以更加自信的姿态,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正如节会主题“齐聚殷商源,融入大市场”所昭示的,这场盛会不仅让“三商之源”的品牌更加响亮,更推动了文化资源向发展优势的转化,这种以文化赋能城市发展的实践,为商丘建设成为殷商之源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核心实验区注入了强劲动力,开启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历程。(李娅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