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闺女,你的药方就是中。今天一睁开眼,我就感觉很舒服,早饭吃了俩包子,还喝了一杯豆浆。”9月29日上午9点,在郏县县医院中医科病区,患者魏大妈一见到前来查房的王晨晓大夫,就满面笑容地迎了上去。
魏大妈患有肝病,近期又出现了肝硬化症状,食欲变差、乏力懒动,此前服用西药半月有余改善甚微。上周,经邻居推荐,她找到王晨晓寻求中医治疗。令人惊喜的是,仅经过5天的中药调理,病情便大为好转。
据了解,王晨晓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夫、博士,2024年10月初,她积极响应省委组织部博士服务团挂职服务政策,回到家乡郏县开展为期一年的挂职服务。一年来,她带着对基层医疗事业的热忱,用精湛的中医技术和扎实的诊疗服务,为家乡父老解决了诸多疑难病症,也为该院中医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成为群众口中“接地气”的好博士、同事眼中“肯实干”的好伙伴。
仁心仁术 守护群众健康
初到县医院,诊室外排起的长队让王晨晓瞬间读懂了“回家帮扶”的重量:拄拐复诊的老人、抱娃焦急等候的母亲、从偏远乡镇赶来的疑难病患者,眼中满是对优质医疗的渴望。为避免乡亲们“来回跑”,她主动延长坐诊时间,耐心倾听诉求。
“王博士每周二下午、周三上午坐诊,每次她都是最后一个下班,有时候下午2点还没有结束。她问诊详细、耐心,一人一诊室,患者没一个抱怨的,很多人都说王博士就是大家最踏实的依靠。”该院门诊部护士长李静怡说。
该院副院长程笑乐说,曾有位阿姨反复恶心打嗝,无法正常进食,两年间查不出病因,身体逐渐消瘦出现抑郁症状。经王晨晓细心诊治,3剂药后症状完全消失。帮扶一年来,她累计接诊3263人次,诊治疑难杂症374例,复诊率达68%,她用对症又暖心的诊疗,真正实现了“病人跑”变“专家跑”。
“能和王博士相遇,也是我们临床大夫的福音,她不遗余力地传授经验,用自己的温度、热度和强度服务患者,又温暖我们,一年来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该院神经内科二病区医师李雅迪说。
摸透需求 为医院发展“把脉开方”
王晨晓的“优秀”被很多人记在心里,该院医务科科长刘刚强说:“在工作中,王博士发现我们部分科室存在医疗流程不规范、问题整改不闭环等隐患后,每周二上午她都会与业务副院长带领团队深入临床,围绕医疗安全、护理规范、院感防控、医保政策落实等10大核心模块排查问题。遇到护士操作不规范,当场示范指导;发现病历漏洞,细化整改标准。如今,医院诊疗流程越来越规范,患者满意度不断提升,王博士用制度为患者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为避免“查而不改”,王晨晓每周还对照《查房整改督导单》“回头看”,形成闭环管理。针对肝硬化腹水患者体重监测不规范问题,她不仅向医生强调诊疗规范,还帮科室制定管理标准,教患者通过体重变化观察病情。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双查房94次,下发查房整改意见570余条,整改完成率达98.6%。
薪火相传 留下“带不走”的团队
为打破县乡医疗“各自为战”困境,王晨晓积极参与郏县医疗健康集团实施的“破壁行动”,将“双查房”延伸至乡镇卫生院,并开展疑难病例多学科联合查房。此前,某卫生院接诊一位血小板低下老人,用药无效后求助,王晨晓组织中医、肿瘤科等会诊,制定“中药+艾灸+西药”方案,并手把手教学,半个月后老人病情好转。
截至目前,王晨晓已开展多学科联合查房会诊37次,覆盖中风、肿瘤康复等病种,中医师参与多学科会诊比例从不足5%提至31.2%。同时,她遴选出10种中医优势病种制定标准化方案,新增6种疾病临床路径,让县乡医院按省级标准诊疗。2025年以来,郏县医院中医诊疗量同比增长82%,服务超5000人次,患者次均费用下降9.2%。
帮扶不是“一阵风”,王晨晓深知培养本土人才的重要性。她一方面邀请省级医院专家来郏县义诊、带教,将三甲医院经验转化为基层“实用指南”;另一方面协调医院与河南中医药大学签约建立“就业基地”,持续输送人才。曾有位年轻中医辨证不准,王晨晓带她坐诊、分享经验,助其成长为患者信赖的医师。
“之前我们儿科很少采用鼻腔冲洗、鼻部按摩等中医治疗方法,现在在王博士的指导下,我们逐渐采用,疗效好副作用小,深受家长欢迎。”该院儿科主任崔新慧说。
此外,王晨晓还带领该院宣传科拍摄“二十四节气中医养生”系列视频,用通俗语言和生动场景讲解养生知识,让中医走进百姓生活。每期视频一经推出,就会引发点赞与好评。
“基层是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王晨晓表示,这次挂职服务让她深刻体会到了基层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渴望,也让她更加坚定随后组建康复医学科、肛肠科专科联盟的决心。“未来,我将继续关注家乡的医疗事业发展,为推动基层中医事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谈及未来,王晨晓说。(蔡长伟 张鸿雨/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