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河山忠魂三代人
——走访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曾孙马琪瑞
白山黑水铸忠魂,英雄自有后来人。9月2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前夕,笔者走进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房建公寓段郑州单身公寓,寻访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的曾孙——90后工班长马琪瑞。这名32岁的工班长身上不仅传承着林海雪原抗日烽火的红色基因,家中三代铁路人更是以铁路事业为赓续纽带,在中原大地上用杨靖宇精神书写新时代奋进华章。
马琪瑞穿着蔚蓝色铁路服,从单身公寓一楼大厅的宣传展板、服务公告栏开始,介绍自己平日的工作:“为了擦亮‘精心服务’的路内窗口品牌,我把个人手机号写在了公告栏里,所有入住人员有任何事情都可以随时直接联系我本人。”
说到太爷爷杨靖宇,马琪瑞飞速滑动着手机,翻看着相册和备忘录日记,回忆跟着奶奶方秀云度过的童年时光。“总听奶奶讲起太爷爷杨靖宇抗日的故事,还有爷爷年轻时的人生选择。”在奶奶的讲述中,爷爷马从云的人生仿佛隐隐契合了一条隐秘的精神脉络,遵照着太爷爷的心愿稳稳地走着。
作为杨靖宇唯一的儿子,马从云曾在信阳铁路学校就读。新中国成立后,他本可以接受组织安排到省委工作,但他选择扎根于铁路。这是因为,马从云心中一直暗暗记挂着父亲杨靖宇曾研读过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为交通之母。”父亲未竟的事业如同永不消磁的精神坐标,始终牵动着他的人生轨迹。就这样,马从云毕业后分配到郑州铁路局郑州机务段工作。1964年8月,他在因公出差途中病故于江苏镇江,年仅37岁。
岁月沉浮熔铸忠魂肱骨。马琪瑞的爷爷去世后,奶奶方秀云成为家族精神的忠实守望者与摆渡人。由于没有固定工作,她做过很多活计,纳鞋底、糊纸盒、看孩子……昏黄烛火旁的方秀云从不敢轻易放下针线休息。
“奶奶经常说,咱家是党的人,家中再困难也绝不给组织添麻烦。”在一间只有36平方米的小平房里,她含辛茹苦地把5个孩子拉扯大,直到1998年拆迁。
每逢中秋佳节和春节团圆之际,方秀云必定会在全家齐聚之时,先讲上一个小时杨靖宇在白山黑水间的英雄壮举,而后把珍藏在柜子里的红绸包裹打开,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块被岁月浸透了的桦树皮。那是1958年,她和马从云第一次赴吉林靖宇县为杨靖宇扫墓时,从杨靖宇牺牲的地方带回来的。方秀云用布满细纹的手,颤颤地掰下小块桦树皮,与家人们围坐咀嚼。
回忆的闸门打开,马琪瑞的眼眶瞬间湿润起来,嘴角勾勒起几分温暖与些许苦涩:“其实我吃过的桦树皮比我父亲和兄弟姐妹们都多。”追忆的感慨交织着青春的昂扬自豪。
山河壮阔铭刻信仰丰碑。马琪瑞的父亲马继民在严明家风的熏陶下参军入伍,退役后被安排到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物资供应总段,成为一名优秀的党务工作者,而后担任机修车间党支部书记,直至退休。
铁路工作者的身份背后,马继民还多了一份责任。2005年,他受邀担任靖宇县县长助理,分文不取只为回到杨靖宇当年用忠魂热血浇铸过的那片土地,策划抗联研学、作事迹宣讲报告……马继民常年往复奔走于8个乡镇,协助当地发展红色旅游,助力靖宇县脱贫攻坚。
“爷爷、父亲和我,我们这三代杨靖宇后人见证了三个铁路时代。”作为曾孙一代,马琪瑞对三代铁路传承人亲历的三个截然不同的时代感触颇深。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万国牌”蒸汽机车,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内燃电力机车,再到如今新时代的“八纵八横”纵贯南北,复兴号列车银龙飞驰,特别是中原铁道建成国内第一个高铁“米”字形枢纽中心,这不仅是铁路建设的重大成就,更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铿锵阔步。
巍峨叠起之间见证颠扑不破的正义真理,时和岁丰之际奏响历久弥新的精神弦歌。透过滚滚烽烟,站在新的时代坐标交汇点,马琪瑞等新一代铁路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甘当朴实无华、勤于奉献的铺路石,保障着每一位乘务员的准时出乘、每一趟列车的安全畅通、每一位旅客的平安出行,也赓续着杨靖宇的精神血脉。(李诺雅 白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