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水之利害与中华文明演进”“灾害与历史”第九届高级研修班成功举办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河南> 要闻 > 正文

“水之利害与中华文明演进”“灾害与历史”第九届高级研修班成功举办

来源:科技信息网2025-08-11 20:23

  为深化中国灾害史研究,搭建青年学者学术交流平台,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暨生态史研究中心、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暨环境人文与灾害治理研究院、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新乡学院中原农业文化遗产数智应用实验室等联合主办的“灾害与历史”第九届高级研修班于8月2日正式开班,开班仪式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闵祥鹏教授主持。本届研修班以“水之利害与中华文明演进”为主题,共有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高校的50余位青年学人参与研修。

  河南大学副校长张礼刚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水既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也带来了诸多灾害挑战。研究水之利害与中华文明演进,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过去,更能为当下和未来的灾害防治、文明传承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山西大学副校长郝平教授回顾了研修班自2016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并对学员提出三点核心期望:一要强化史料深耕与本质追问,二要促进学科交叉与跨界对话,三要立足时代需求推动学术薪火传承。新乡学院校长王孝俊教授在发言中强调,本次研修班为青年学人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分享经验、共谋发展的平台,对深入了解水与中华文明演进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祁琛云教授表示本次研修班聚焦“水之利害”,正是要深挖历史灾害应对中的文明成果,探寻中华文明“在灾难中重生、在治理中创新”的深层逻辑。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夏明方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河南大学是中国灾害史研究的开启之地,1937年,年仅25岁的邓拓先生在河南大学完成了灾荒史研究的“扛鼎之作”“肇基之作”——《中国救荒史》,该书以马克思主义史学为根基,系统梳理了古代防灾思想、救荒制度,为灾害治理研究开辟了新路径。本届研修班的举办不仅是对这一深厚学术传统的赓续与弘扬,更是青年学者践行学术使命、服务国家现实需求的重要举措。夏明方强调,本届研修班将继续以培养兼具批判性思维与现实关怀的新时代史学人才为目标。他特别呼吁学员在研究“水”这一核心议题时,应树立总体性视野,深入探讨其自然属性、人文内涵与社会关联的有机统一与互动关系。

  本届研修班延续了前八届的核心理念,在为期一周的研修中,学员将通过专家讲座、学术沙龙、田野调查等多种形式,深入探讨水之利害与中华文明发展的双向塑造关系。本届研修班邀请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教授、浙江大学刘斌教授、山西大学胡英泽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樊志民教授、香港树仁大学何其亮教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程晓陶教授、康涅狄格大学安迪·霍洛维茨教授等,先后围绕水利意识形态、中华文明与治水文化、黄河研究、中国治水智慧等主题作系列讲座。系列讲座总体设计注重解析治水实践与文明兴衰的关联,通过跨学科融合,提炼传统智慧服务,服务当代灾害治理。

  本届研修班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中国救荒史开拓者邓拓先生学术思想的致敬与传承,更是引导青年学者关注重大现实议题的重要举措。灾害史专业委员会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凝聚学界力量,挖掘历史智慧,为应对当今及未来的灾害挑战贡献不可或缺的学术支撑和智库力量。8月7日,“灾害与历史”第九届研修班圆满结束。(通讯员:河南大学 成雅昕 曹梦晨)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世界机器人大会周末人气旺

  • “动车医生”战高温斗酷暑 为暑运保驾护航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长期以来,石油衍生塑料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微塑料对食物和水源的有害影响,一直困扰着人类。研究人员设计了利用恶臭假单胞菌等菌株,将二氧化碳、木质素和食物垃圾等废物转化为生物塑料的方法。
2025-08-06 09:38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林玉峰与合作者揭示了地球磁场发电机对地核流体黏度的不变性,并发现早期地球模型可产生与现今观测高度相似的地磁场结构和强度。
2025-08-06 09:35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民表示,纹枯病是威胁全球水稻生产的重大病害,年均造成产量损失10%至30%。
2025-08-06 09:33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极端性、不确定性愈加明显,特别是进入汛期,突破历史纪录和传统认知的灾害频繁发生。
2025-08-06 09:25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公布2024年中国渔业水域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等18项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情况。
2025-08-06 09: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