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1月17日,“培养德术双馨新质人才,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研讨会暨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办学40周年成果汇报活动在郑州举行。本次研讨会旨在深入探讨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路径,共同推动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开幕式环节,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董事长王左生、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保、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社副社长李功毅、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李小玢分别致辞。
王左生表示,近年来,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围绕“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建立了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扎根基层,具有高尚医德、精湛医术的卫生健康人才。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心之下,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将继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医学人才培养新篇章。
张天保提出,医学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基石,直接关系到国家医疗服务水平。当前,我国已迎来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教育强国”战略和推动医教协同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我们正处于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医学教育需要从系统性变革的角度对其组织体系、管理体制、协同机制等进行整体架构,深化医教协同实施的条件保障、资源供给与考核评价,形成多主体协调联动的系统合力。
李小玢代表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对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始终扎根中原大地、培养医学高质量人才的办学使命表示高度赞赏。她提出,当下医学领域要积极拥抱创新理念,突破传统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知识整合能力、技术适应能力。在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的背景之下,学校要加强临床实践教学,努力培养具有预见性、创新性、综合性的未来新质人才。
李功毅表示,在党和国家的引领和推动之下,近年来,我国医学人才培养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医学人才的数量、质量、类型,还远远满足不了构建“大卫生”“大健康”格局的需要,医学院校还需要从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培养范式、师资建设等方面进一步积极探索、主动作为。此次研讨会将为行业和学校搭建交流平台,共同探讨医学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主题报告环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王春春就“数字化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与应对”这一主题,分析了国内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现状,她表示,当下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的挑战和机遇,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之下,相关行业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校要积极探索、推动大模型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垂直应用,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之下,培养学生掌握面向未来的核心能力和素养。
“怎样做一名优秀的专科医生?”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专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王宇明围绕该主题,探讨了在健康中国战略引领下要如何深化专科医生教育与实践。他提出,尽管我国医疗工作目前在社会评价、医患关系、同行竞争等方面还存在一定挑战,但作为一名专科医生,仍然要秉持“实践出真知”的态度,加强自立、自主、自为、自律的学习习惯,在提升自身创造性的同时,重视人文素养,尊重、关心、爱护患者,“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
“养老”是当下社会最关注的话题之一。郑州市原市长、第九届河南省政协副主席陈义初围绕“各国的养老产业给予我们的启示——关于康养与人才培养”这一主题,分析了各国的养老制度、模式、体系,他认为,要应对老龄化社会,培养护理人才迫在眉睫。鉴于大健康管理具有无形性、不可分离性、品质差异性、不可储存性等特点,他认为医学院校应积极改革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主动对接社会需求。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刘国际以“新形势下医学院校高质量卫生健康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作报告,他介绍了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从无到有,从“澍青之苗”到“根深叶茂”的办学历程。近年来,学校坚持德术双馨的育人理念,聚焦和服务“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战略,在卫生健康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包括优化专业结构、强化数字赋能教学改革、深化产教融合、实践协同育人、实施人才强校等。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坚持特色化专业建设,持续强化行业、产业导向的高水平卫生健康人才培养模式。
未来医学将去往何处?天津大学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何峰以“智能医学助力打造医工融合新质生产力”为题,探讨了智能医学的发展现状。他提出,现代医学已不断向智能医学阶段演变,具有生物、社会、心理、工程、环境五位一体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患者为中心、以大数据为驱动、以人机结合为特征。智能医学将为患者提供更精准、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包括5G远程手术、器官3D打印、AR患者沟通等。因此,在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须及时调整知识架构和培养体系,开发“医智融通”的课程范式,培养兼具医学背景和工程技术两者并重的医工复合型人才。
当下,慢性病成为最主要的健康挑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所长刘爱玲以“精准营养,提升国民健康水平”为题作报告,她指出,要主动破局慢性病对人类的侵扰,就要把合理营养、均衡膳食作为重要手段。营养摄入是人类维持健康、预防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的物质基础。对于患者而言,营养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不仅可以改善临床结局,还可以节省医疗费用。国民健康水平的提升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也需要高质量人才的倾情投入。
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主任张莉蓉以“夯实学科内涵建设,培养复合型卫生健康人才”为题,围绕学科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科研合作等进行了深入阐述。她认为,医学院校要培养具有多种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亟须创新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和评价制度,更新现有的课程体系,设计跨学科融合策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科研团队管理和平台建设,推动国际和产学研合作,积极对接“健康中国” 战略,服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胜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