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献礼党代会 学科展风采】考古探源助力华夏寻根 文明传承彰显大国自信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河南> 要闻 > 正文

【献礼党代会 学科展风采】考古探源助力华夏寻根 文明传承彰显大国自信

来源:郑州大学2024-10-08 15:26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郑州大学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在即,这是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全省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学校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为迎接党代会召开,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落实学校“学科建设年”重点任务,讲好学科背后故事、展现学科发展成果、营造浓厚学术氛围,现推出“献礼党代会 学科展风采”专栏。本期带领大家一起领略考古学科的风采。

  学科带头人寄语

  考古学科带头人——韩国河教授

  近五十年躬耕笃行,春华秋实。郑州大学考古学科发扬“严谨求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考古学优良传统,以田野考古为支撑,传承弘扬作为中华文化核心以及黄河文明中心的中原优秀历史文化。发挥智库作用,增进“五个认同”、实证中华文明“五个特质”;着眼文旅融合,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围绕田野考古、文化遗产保护与高层次人才培养,促进河南乃至全国文物考古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

  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郑州大学的考古学科必须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扛牢历史责任,立足中原,面向全国,服从国家战略布局建设好一流学科。在构建田野考古、科技考古、出土文献“三位一体”教学科研模式上,加大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创新,实施“考古学科+”的新发展理念,实现考古学科的提档升级,助力郑州大学“双一流”建设,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作出贡献,持续培养具有中国根基、国际视野的考古人才,努力成为中国考古学派的主力军。

  历史沿革

  1976年考古专业成立,是全国高校中较早成立的考古学专业之一,1978年考古学专业开始招生,1980年设立考古研究室,198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3年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成立郑州大学文博学院,下设历史学系、考古学系、档案学系、旅游管理学系。

  2001年文博学院调整为历史与考古系,2003年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获准设立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4年成立历史学院,下设历史系、考古系,2011年考古学科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增设考古学博士后流动站。2019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同年成立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2022年郑州大学入选实施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高校。2023年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独立运行,成为“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联建单位,同年设立郑州大学考古学学科建设创新中心。在第四、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均获B+等次。

  发展现状

  考古学科多年来立足中原考古资源优势、以田野考古促教学研究,已形成若干优势教学研究领域,在田野考古、中原史前文化研究、商周考古、秦汉考古等方向形成突出优势和特色;在都城与聚落考古、帝陵与礼制研究、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科技考古等领域处于国内外学术前沿。

  2023年成立的郑州大学考古学学科建设创新中心,旨在发挥郑州大学综合类高校的优势,以考古学为主干学科,充分融合校内资源,结合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物理学、建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新闻传播学、美术学、外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优势学科,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任务和“十四五”规划目标,在革命文物传承、古文字研究、建筑遗产保护、生物考古、数字考古等领域组建近百人的研究团队,形成文、理、工、医等新型交叉学科研究方向,立足中原文化高地,建设世界一流考古学科。

  师德师风

  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0余人,其中学部委员2人,国家级人才2人,省级人才6人,自主培育国家级青年人才1人,教授13人。学部委员刘庆柱先生为学科特聘教授、学部委员冯时先生为学科兼职PI。考古学学科带头人韩国河教授为全国模范教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张国硕教授为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河南省特聘教授、郑州大学学科特聘教授。周亚威教授入选2023年度国家级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陶大卫教授入选2023年度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魏涛教授入选202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朱津副教授入选2023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2025年度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周亚威荣获郑州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郜向平、张建等获评郑州大学“优秀共产党员”,陈钦龙、张莉等入选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

  取得成果

  (一)党建引领更加凸显

  周亚威牵头申报的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考古学系教工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名单,考古学系教工支部获评首批“河南省高校省级样板党支部”,2021级考古1班获评2024年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先进班集体”。

  (二)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取得突破

  考古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获2023年河南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立项建设。2024年“郑州大学考古学专业拔尖学生暑期研学”被新华社关注报道。

  陈朝云教授《龙门石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等2项案例入选教育部“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中华传承主题案例库,获省级重点教改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8项。《田野考古发掘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田野考古学》先后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纳入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及“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储才计划。

  (三)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高质量推进考古学学科建设创新中心建设,在考古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方面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发挥郑州大学综合类高校的优势,以考古学为主干学科,结合校内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物理学、建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新闻传播学、美术学、外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优势学科,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创新。创新中心先后迎来了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等多位重要领导的视察指导,其卓越的建设成果赢得了各级领导的一致肯定与高度评价。

  考古学学科建设创新中心基本陈列

  建成“中华源”考古实验室,包括人骨考古、DNA考古、植物考古、动物考古、环境考古、冶金考古、虚拟考古、陶瓷考古、数字考古、同位素考古、古病理和GIS考古等12个子实验室。2022年入选首批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在2024年度试运行期评估验收中获A级等次。

  持续推动郑州大学—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建河南省校外实践基地。与河南省文物局共建“黄河考古研究院”“河南省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依托荥阳南城遗址与郑州市文物局联合共建“考古学与中华文明研究基地”,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

  (四)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依托中原地区田野考古、围绕重大课题,产出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2021年以来,获国家级项目15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一般4项、青年4项、后期资助3项、学术通俗读物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1项等。在《中国社会科学》《考古学报》《考古》、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考古学与人类学科学》)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权威出版社出版著作8部,构建了“中原历史文化”学科体系和学术组织体系。依托中原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在都邑与聚落考古、帝陵与墓葬考古、生物考古与文明演进等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包括主持发掘的“河南发现世界最古老铸币作坊”入选“2021年度国际十大考古新闻”。刘庆柱先生《不断裂的文明史》荣获“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优秀普及读物奖”。2024年7月,韩国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顺利结项。张国硕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结项成果《中国早期都邑的形成与都邑形态研究》获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出版资助项目资助出版。

  服务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论证并实施中华文明根系研究,参与“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和夏文化研究、石窟寺研究等重大课题。积极承担实施多项河南“兴文化工程”研究项目,旨在支持中原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阐释和创新工作,其中韩国河教授主编的《豫见考古、宅兹中国——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河南实证》,填补了河南省考古科普类相关图书的空白,“河南考古系列科普读物”撰写工作持续推进。2021年以来,服务北京、西安、南京、郑州等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承担文物保护横向科研项目到账经费超过2亿元。

  (五)国际交流成效显著

  通过举办线上线下讲座和国际学术会议,拓展国际交流新渠道,提升了郑州大学考古学科的国内外声誉。自2022年开始,组织实施海外考古学者系列讲座,已经连续举办24场专业讲座,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2023年9月,郑州大学联合剑桥大学举办“文明交流与互鉴:仰韶文化国际论坛”。2024年6月,举办“考古学与中华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共有来自21个国家、28所国内高校、近70家省市文物考古部门和研究机构的246名学者参会。张莉副教授作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年度访问学者,受邀人类学系开展学术讲座;周亚威教授凭借其在美国生物人类学(AJBA)杂志上发表的科研论文,荣获Wiley高下载量作者奖;“中华源”考古实验室举办人类骨骼考古国际交流日活动等。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印度总理莫迪

  • 贵州从江:侗寨禾晾“晒秋”引客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节气。有人会问,“霜降”的霜从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吗?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与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2024-10-23 09:37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究员冯明等合作,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在驱动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涡旋会放大全球变暖对次表层极端温度的影响,加剧强热浪/冷浪的发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2024-10-23 09:35
银线飞架,纵横神州。只用0.00526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绿色能源输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这就是神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2024-10-23 09:29
随着科幻氛围日渐浓厚,我国科幻创作队伍和读者队伍都在迅猛增长,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中国必将成为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土。
2024-10-23 09:22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规划部署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拟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2024-10-23 09:19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显著效果。
2024-10-22 11:09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降低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2024-10-22 11:09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2024-10-22 11:08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2024-10-22 11:07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铸牢科技支撑力,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24-10-22 11:06
我国建成了由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409个海岛站、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2架高空大型无人机、546部天气雷达、9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等组成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2024-10-21 09:55
全球水经济委员会17日发布的一项新报告指出,人类“有史以来首次”打破了全球水循环的平衡。报告警告称,全球近30亿人口和一半以上粮食都位于干旱地区或水资源总量不稳定地区,若不采取行动,到2050年,水危机将使全球一半以上粮食生产面临风险。
2024-10-21 09:54
10月16日至19日,来自全国各地科研机构、高校和文博单位的近500名专家学者齐聚甘肃敦煌,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上,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
2024-10-21 09:52
走进阳高县华联设施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各种颜色的“太空彩椒”引人注目,形态各异的“太空南瓜”“太空蛇瓜”等令人大开眼界。
2024-10-21 09:49
进入新时代以来,广大林草科研工作者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潜心科研攻关,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走向振兴,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林草领域的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
2024-10-21 09:47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37.02%,比上年提高0.89个百分点,较2018年提高6.32个百分点,比非专利密集型产业高15.85个百分点。
2024-10-18 09:12
王方定利用各种机会,不厌其烦地为年轻人作报告。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内,只要是与年轻人相关的学术会议、交流会以及座谈会,王方定都一定参加。
2024-10-18 09:12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142个路口,早高峰的红绿灯时长与平峰时不同。算法赋予信号灯“大脑”,让以往的“车看灯”变成“灯看车”。经测算,每个路口的通行效率可以提高13秒。
2024-10-18 05:25
为了更准确检测出亚硝酸盐的存在,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固体所能源材料与器件制造研究部蒋长龙、杨亮研究团队设计出一种新方法,制备出了针对亚硝酸盐的荧光可视化快检技术,在实时同步可视化检测亚硝酸盐领域取得新进展。
2024-10-18 05:25
10月8日,世界经济论坛公布最新一批“灯塔工厂”名单,“人工智能”是这份名单背后的关键词。
2024-10-18 02: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