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助甲骨文破圈圈粉!安阳师院团队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河南> 要闻 > 正文

助甲骨文破圈圈粉!安阳师院团队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2024-04-29 13:32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林 周晓荷 杨之甜

微信图片_20240429123218.jpg

  三代青年人,39年甘做“冷板凳”,以现代科技力量解锁甲骨文的文明密码,让沉睡千年的冷门绝学活在当下、焕发新生,他们是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传承研究创新团队”。4月29日,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评选揭晓,该团队成功入选。

  甲骨文作为古老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材质特殊的甲骨逐渐风化,保存、展示、利用均为不易。如何更好保护甲骨文物?如何利用现代技术破译甲骨上的未解之谜?这些问题,萦绕在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传承研究创新团队”一代代青年人心头。

微信图片_20240429123256.jpg

  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永革是团队第二代成员的代表。“甲骨文整理与研究已经步入崭新的历史阶段,如何推进甲骨数字化保护与研究,更好地进行甲骨文的活化与利用,推动甲骨学殷商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他说。

  时间回到1985年。安阳师范学院组建青年先锋队,立志坚守甲骨“绝学”。当时,包括甲骨学大家胡厚宣在内的一批专家学者来校任教,培养了第一代青年骨干力量,创办了甲骨学专业期刊《殷都学刊》,是国内最早一批关于古文字研究的专业期刊,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

微信图片_20240429123214.jpg

  2000年,面对将甲骨文输入电脑的难题,34岁的刘永革与20余名中青年计算机专家组建技术攻坚团队,开展甲骨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研究。随着研究深入,刘永革他们发现,古老的甲骨文因晦涩难懂和研究资料较少,与现代技术“不兼容”,制约着甲骨学发展。只有打破壁垒,实现甲骨文研究信息资源互通、群力群策,才能让甲骨文化为更多人知晓。

  一个汇集甲骨文信息的“殷契文渊”项目悄然启动。153本著录、239733张甲骨图像、33838种甲骨论著……面对堆积如山的数据,面对举步维艰的困境,技术攻坚团队始终没有放弃。2019年,全球首个免费甲骨文数据库“殷契文渊”惊艳亮相。平台集纳的甲骨文字库包含单字5086个、字形6234个,甲骨文研究文献3万多篇,是世界上现有资料最齐全、最规范、最权威的甲骨文数据平台。甲骨文研究从此进入“云时代”。

  释读甲骨文一直是甲骨学研究的核心,“甲骨缀合”是让甲骨文走向“重生”的必经之路。然而甲骨片七零八落、流失散落在全球各地,原本一个完整的字形被分成几个部分。要从数以万计的甲骨碎片中寻找并拼出完整的一块,如同大海捞针。

  接力棒接到了第三代手中。以青年教师张展为代表的第三代团队青年日夜奋战在实验室,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研发出“甲骨文自动缀合系统”。通过大数据,支离破碎的甲骨片在成千上万块甲骨碎片中,按照边缘、纹理和残辞匹配的目标进行搜索并自动匹配,团队已经拼接出66组新缀甲骨。

  如今,该团队已建立了由甲骨文大数据平台、甲骨文识别与字形分析、甲骨文语言技术、甲骨文与殷墟科技考古等四个研究方向支撑的学科体系,形成了“人无我有”、特色鲜明的甲骨文信息处理学科,成为国内甲骨学研究“重镇”。

  更多优秀青年加入团队,为甲骨文活化利用注入新的生机。微信小程序“了不起的甲骨文”一经推出,圈粉无数;舞蹈《玄鸟灵寻》荣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甲骨文广播体操,目前已在省内外1000余所中小学推广.....更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非专业青年爱上甲骨文,自觉成为甲骨文化的传播者。

  “下个月,安阳师范学院要举办‘第六届全国甲骨文整理与研究暨首届数字甲骨论坛’,我们正全力准备相关事宜,让古老甲骨焕发出更多光芒。”刘永革说。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