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助甲骨文破圈圈粉!安阳师院团队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河南> 要闻 > 正文

助甲骨文破圈圈粉!安阳师院团队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2024-04-29 13:32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林 周晓荷 杨之甜

微信图片_20240429123218.jpg

  三代青年人,39年甘做“冷板凳”,以现代科技力量解锁甲骨文的文明密码,让沉睡千年的冷门绝学活在当下、焕发新生,他们是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传承研究创新团队”。4月29日,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评选揭晓,该团队成功入选。

  甲骨文作为古老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材质特殊的甲骨逐渐风化,保存、展示、利用均为不易。如何更好保护甲骨文物?如何利用现代技术破译甲骨上的未解之谜?这些问题,萦绕在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传承研究创新团队”一代代青年人心头。

微信图片_20240429123256.jpg

  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永革是团队第二代成员的代表。“甲骨文整理与研究已经步入崭新的历史阶段,如何推进甲骨数字化保护与研究,更好地进行甲骨文的活化与利用,推动甲骨学殷商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他说。

  时间回到1985年。安阳师范学院组建青年先锋队,立志坚守甲骨“绝学”。当时,包括甲骨学大家胡厚宣在内的一批专家学者来校任教,培养了第一代青年骨干力量,创办了甲骨学专业期刊《殷都学刊》,是国内最早一批关于古文字研究的专业期刊,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

微信图片_20240429123214.jpg

  2000年,面对将甲骨文输入电脑的难题,34岁的刘永革与20余名中青年计算机专家组建技术攻坚团队,开展甲骨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研究。随着研究深入,刘永革他们发现,古老的甲骨文因晦涩难懂和研究资料较少,与现代技术“不兼容”,制约着甲骨学发展。只有打破壁垒,实现甲骨文研究信息资源互通、群力群策,才能让甲骨文化为更多人知晓。

  一个汇集甲骨文信息的“殷契文渊”项目悄然启动。153本著录、239733张甲骨图像、33838种甲骨论著……面对堆积如山的数据,面对举步维艰的困境,技术攻坚团队始终没有放弃。2019年,全球首个免费甲骨文数据库“殷契文渊”惊艳亮相。平台集纳的甲骨文字库包含单字5086个、字形6234个,甲骨文研究文献3万多篇,是世界上现有资料最齐全、最规范、最权威的甲骨文数据平台。甲骨文研究从此进入“云时代”。

  释读甲骨文一直是甲骨学研究的核心,“甲骨缀合”是让甲骨文走向“重生”的必经之路。然而甲骨片七零八落、流失散落在全球各地,原本一个完整的字形被分成几个部分。要从数以万计的甲骨碎片中寻找并拼出完整的一块,如同大海捞针。

  接力棒接到了第三代手中。以青年教师张展为代表的第三代团队青年日夜奋战在实验室,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研发出“甲骨文自动缀合系统”。通过大数据,支离破碎的甲骨片在成千上万块甲骨碎片中,按照边缘、纹理和残辞匹配的目标进行搜索并自动匹配,团队已经拼接出66组新缀甲骨。

  如今,该团队已建立了由甲骨文大数据平台、甲骨文识别与字形分析、甲骨文语言技术、甲骨文与殷墟科技考古等四个研究方向支撑的学科体系,形成了“人无我有”、特色鲜明的甲骨文信息处理学科,成为国内甲骨学研究“重镇”。

  更多优秀青年加入团队,为甲骨文活化利用注入新的生机。微信小程序“了不起的甲骨文”一经推出,圈粉无数;舞蹈《玄鸟灵寻》荣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甲骨文广播体操,目前已在省内外1000余所中小学推广.....更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非专业青年爱上甲骨文,自觉成为甲骨文化的传播者。

  “下个月,安阳师范学院要举办‘第六届全国甲骨文整理与研究暨首届数字甲骨论坛’,我们正全力准备相关事宜,让古老甲骨焕发出更多光芒。”刘永革说。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