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这6万把伞发往浙江,价值80余万元。”11月8日,河南省邓州市锐宇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高申勉正在忙着装货,“仅这个厂,我们每天可生产雨伞7000余把。”
回想起建厂的经历,高申勉仍激动不已。2021年,在腰店镇党委政府的号召下,高申勉返乡创办了第一家雨伞厂。去年,由于订单、工人越来越多,急需扩大规模。镇村干部闻讯后积极奔走。
高申勉对黑龙社区闲置的老村部非常满意。腰店镇党委书记李宗万随即与黑龙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俊杰商量:“俊杰,老村部建个雨伞厂咋样?”
“书记,这真是瞌睡遇见枕头啦!我们全力支持。”王俊杰和村“两委”干部早就想把老村部变“废”为宝,发展产业促进村民就业增收,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项目,“我这会儿就和党员干部们说说这个好消息。”
王俊杰立刻召集村“两委”商议、党员审议此事,得到了党员干部的一致赞同。会后,村“两委”干部、党员、小组长分别到各自分包的网格中,走访村民了解民意。
“每年给村集体增加6万元的收入,群众还能就业,这是利村利民的好事,我们都支持。”在村民代表大会上,“老村部变厂房”获得全票通过。
邓州市锐宇伞业有限公司的建成投产,一时间,吸引了许多村民前来务工。但高申勉的烦心事随之而来,“咱这是按件计费,刚来的群众看一天挣不了多少钱,都打起了退堂鼓。”
高申勉忧心忡忡,第一时间找到李宗万商量对策。“我们马上组织镇村党员干部,通过电话、微信、入户等方式做群众工作,并号召干部家属带头干,全力解决用工难。”李宗万的话给高申勉吃了个“定心丸”。
高申勉在李宗万的建议下,一方面充分发挥老员工“传帮带”作用,通过以老带新、手把手传授,帮助新员工掌握工作技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残次品的产生;另一方面对新员工采取每天补助30元,一直补3个月的办法,增加岗位吸引力。
“我现在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元呢。”崔露就是二次上岗的员工,主要干打顶、打带的活儿,收入稳定的她把亲戚金国云也“引”过来了。
一传十、十传百,在广东从事雨伞加工的孙君茹也得知家门口有雨伞加工厂的消息。
“今年过完年我都在家干了,家里的工价和外地一样,晚上不用加班,还能照顾孩子,也不少挣钱。”孙君茹没有停下手中的活儿,一个月5000多元的收入让她越干越有劲。
在该厂,像孙君茹这样返乡就业的就有30余人,一把小雨伞撑起了他们的幸福生活。现在,“睁开眼、丢下碗,一路小跑做雨伞”已成为该镇群众忙碌生活的真实写照。
一花引得百花开。该镇在组装伞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雨伞加工产业链,又引进了雨伞零配件生产、成品伞制作、丝网印刷等加工企业,雨伞加工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产值近3亿元。
“‘小雨伞’带来蝶变效应。”李宗万说,群众收入增加了,干部干劲儿更足了,家庭和睦了,人人忙着挣钱,家风、民风、乡风都在悄然发生改变。(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胜昔 通讯员 丁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