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日报客户端王胜昔
中秋国庆这个长假,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产业集聚区一栋大楼里,三支团队格外忙碌,他们放弃与家人的团圆,铆足全部精力,为一款即将进入临床试验的新药做全方位准备。
一支由首席科学家丁清杰博士领衔的团队,在积极协调临床方案等整体研发工作;另一团队在张浩义博士带领下,忙着临床批药品准备;与此同时,企业董事长王玉桥等人与一拨拨来访的投融资机构洽谈合作……
有多少辛劳,就有多少成就。经过7年的不懈攻关,他们自主研发的Ⅰ类创新药——抗癌新药BTK抑制剂TM471-1,已完成临床申报,即将进入临床一期试验。这意味着,继阿兹夫定之后,该药有望成为河南省第二个获批的1类创新药。
“一款Ⅰ类创新药的研发能够推到临床,就已具备了不可替代的意义。”美国密西根大学药学院孙笃新教授认为,从临床前研究大量的实验数据来看,BTK抑制剂TM471-1完全具备了一款好药所具备的两个特点:一是疗效好,二是毒性低。
河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目前,TM471-1的研发,在国际上都处于金字塔的塔尖地位,经第三方权威机构测定,其临床前各项研究的主要指标,均优于已上市的国际同类产品。
BTK抑制剂TM471-1的研发单位是新乡王氏集团旗下的河南知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王氏集团是当地一家知名民企,深耕水泥建材、房地产等领域已有20多年。一个传统产业靠什么顶进技术前沿、投资巨大的全新赛道?
那是2015年的6月,从河南走出去的留美科学家丁清杰博士,作为高层次人才被河南省引进到河南师范大学,受聘为特聘教授。曾在母校读完本科、硕士,又在美国布朗大学、乔治城大学深造,长期在国际知名药企从事复杂天然化合物的全合成研究,丁清杰博士拥有30年的药物研发从业经验,尤其在药物设计与合成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研究成果和国际专利。
河南师范大学坐落在美丽的新乡市,是河南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河南省“双一流”创建高校。2016年,在省市两级政府招商引资(智)推动下,由凤泉区政府及河南师范大学牵线搭桥,丁清杰博士应邀来到王氏集团考察。彼时的王氏集团主要创办者王玉桥,十分渴盼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一番真诚而深入的交流中,二者决定联合创办知微生物医药,并与河南师范大学丁清杰科研团队深度合作。
瞄准国际前沿,勇攀科技高峰,集中攻关Ⅰ类创新药,一支50多人的团队出发了!
然而,创新有多重要,就有多艰难。7年来,王氏集团和知微生物医药克服经济下行、世纪疫情、洪涝灾害等诸多困难压力,向高登攀,顶压前行,终于迎来了临床申报的曙光。
一方面,知微生物医药在河南、上海成立研发机构,另一方面与中国科学院合肥普瑞生、上海瑞德肝脏、上海美迪西、北京大学肿瘤医药、南方医院、河南肿瘤医院、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横向联合,形成具有球竞争力的开放性创新生态。
在医药领域,有一个广为认知的“3个10”定律,即成功研发一款新药需要花费10年左右的时间,投入大约10亿美元,最终也只有10%的候选药物获得成功。
知微生物医药已走过7年不平凡历程,资金投入已有1.2亿元。知微生物医药总经理李伟教授举例说,一只实验猴目前价格超过20万元,一次实验需要使用50只以上,仅此一项投入就超过千万元。
“知微目前已取得了3项PCT国际专利,这款新药将给淋巴瘤患者,以及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人提供极大帮助。”丁清杰博士告诉记者。
老树发新枝,幼苗初长成,必需阳光沃土。2018年以来,省、市、区三级政府给予了知微生物医药莫大支持,共同精细呵护着这棵幼苗尽快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
知微生物医药没有辜负期望,不仅相继获批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新乡市抗癌药物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抗癌新药工程研究中心,取得省市重大科技专项支持,更为耀眼的是,今年8月份正式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完成临床申报。预计今年年底,BTK抑制剂TM471-1进入Ⅰ期临床试验。
在创新驱动发展这条“华山一条路”上,要么做第一,要么是唯一。研究一批、试验一批、谋划一批,知微生物医药布局了多条创新药研发管线,除BTK抑制剂项目外,还有TRK-ALK-ROS1抑制剂项目、CMET-CSF1R抑制剂项、PROTAC/分子胶技术应用等。
“新药研发是‘资本+技术’双轮驱动的行业,虽然难度高,但一旦上市,就会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王氏集团顾问、深圳某资本合伙人胡春认为,从新药研发的规律看,资金投入是个持续的接力赛,不可能一家从头投到尾。
在临床试验方面,BTK抑制剂TM471需要进行三期试验,时间为5年左右。按照规划,到2026年年底完成Ⅱ期临床试验,并启动公司IPO计划。知微生物医药副总经理靳建新告诉记者,从进入临床到新药上市,根据拓展的适应症情况,还需要3到5亿元资金。这是知微生物医药能否成功实现“双上市”的关键所在、紧迫所在。目前,已与20多家投融资机构进行了洽谈。
但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一些医药企业“出海”受挫,低迷情绪笼罩医药行业,再加上资本市场遇冷,“融资难”成为创新药研发的普遍瓶颈。而BTK抑制剂TM471项目,颇具典型性。
“一粒新药可以造福万千苍生,又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一位长期跟踪关注我国医药行业的产业专家指出,生物医药行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没有强大的前瞻技术根本破不了局,没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也难以行稳致远。
资本火热,产业方兴。他建议,应借鉴产业投融资的“合肥模式”或“青岛模式”,对看准的事、走对的路,就要下大力气整合资源、创新打法,构建国资领投、创投跟投模式,形成创新链与政策链互动互促的良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