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史晓琪
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南阳时首站来到医圣祠,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指明方向。
人才强则事业兴。作为我省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地,河南中医药大学怎样多为河南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为河南建设中医药强省多作贡献?怎样集中力量打造优势学科,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5月11日,记者采访了首届岐黄学者、河南中医药大学校长王耀献。
出一流人才、一流学科、一流成果,助力中医药强省建设
记者:河南正在加快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河南中医药大学作为全省中医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医疗及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龙头和中心,怎样在建设中医药强省中多作贡献,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牢牢扛起振兴发展中医药的使命?
王耀献:河南中医药大学经过几代中医人的不懈努力,历经65年建设发展,实现了从单一的中医药学科到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跨越;实现了省部共建的跨越;实现了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跨越;实现了更名大学的跨越;实现了搬迁新校区、教学条件明显改善的跨越。学校综合办学实力不断提升,竞争力和社会声誉不断提高,登上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
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做好中医药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深刻领会新时代新征程中医药工作肩负的历史使命,推动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和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医教协同、产教融合模式,对接开展中医药传承创新和现代化工程,完善中医药协同创新体系,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
一是坚持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医药强省建设。作为中医药高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就是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重要意义,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规划、一体部署。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符合国家和区域迫切需求;构建高水平的学科体系建设,瞄准冲击一流学科;构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体系,聚焦从0到1的突破;构建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体系,拿出解决人民生命健康重大问题的办法和成果;构建高质量的校企合作、科教融合体系,把培养人才与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把学校发展方向与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的战略目标一致起来。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标志,就是出一流人才、出一流学科、出一流成果。
二是坚持打造中医药人才中心,助力中医药强省建设。人才强则事业兴。只有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并具备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才能为中医药强省建设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学校将通过项目制引进高端人才,设立大科学项目计划,采取揭榜挂帅,在国内外引进项目科学家;通过引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开设的“王琦书院”,设立河南分院,为河南培养顶尖中医药领军人才;通过拜师、研修等方式,引进、培养中医药青年人才;通过博士、博士后双导师制,引进院士、国医大师为我省助力。通过以上举措,为我省打造更加完善合理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梯队。
三是坚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助力中医药强省建设。积极争取并利用国家科技计划支持,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关键性科学研究,瞄准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疑难疾病,解决临门一脚、卡脖子的技术问题,加快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化深度融合。首先通过整合力量,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突出仲景特色,解决中医诊疗标准和中药质量标准等“卡脖子”技术。其次进一步提升“协同创新中心”内涵与能力,通过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共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力争标志性成果新突破。加快推进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平台建设,创新中医药研发模式,增强“生血造血”能力,扩大产出质量与效益。再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服务地方经济。强化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政产学研用结合导向,强化众创空间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助力成果转化,促进创新创业;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办法,探索以收益分配机制改革为重点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构建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多形式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与产业化互为支撑,同步发展,良性循环。
四是坚持服务社会,助力中医药强省建设。结合中医药高校自身特点和优势,我们要在医疗服务和中医药健康产业上做好顶层设计和布局,打造医疗高地,为全省构建高质量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起到引领和传帮带作用。没有一流的附属医院,就没有一流的医科大学。我们要以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以及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全面促进附属医院的高质量建设,力争在某些病种和专业领域居于国内龙头地位。同时通过省内区域医疗中心、医疗联合体、医疗战略联盟、远程会诊、互联网医院和举办不同形式培训班,为提升全省中医药服务能力建功立业,不断增进河南人民健康福祉。同时,在结合学校的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我们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提出了“1+2+N”的方案。“1”是指河南中医药大学,“2”是指郑州市和南阳市,“N”是指其他地方政府、企业、学校、研究院所、医院等单位。通过“1+2+N”方案,搭建校地、校企、校校、校研、校医等合作平台,共建若干新型产学研联合体,打通培养链、科技链、产业链,将河南中医药健康产业做强做大。
可以说,没有一流的中医药大学,就不可能实现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转变。面向未来,学校将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服务全省大局,紧紧围绕河南省“两个确保”“十大战略”,推动中医药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群众更好地享有中医药服务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以“双一流”创建为契机,加快学校内涵式发展
记者:河南中医药大学作为我省“双一流”创建高校,怎样充分利用我省中医药资源禀赋,集中力量打造优势学科,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
王耀献:中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中医药发源于中原、中医文化繁荣于中原、中医经典诞生于中原、中医名医荟萃于中原、中医典迹遍布于中原。河南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河南中医药大学是全国建校较早的中医院校之一,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使之成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与创新融汇之地。学校正以“双一流”创建为契机,构建高水平学科体系建设,以中医学学科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工程为契机,强化主干学科建设,打造一流学科。我们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全力冲击A类学科,实现学科影响力的快速提升,解决“大而不强”的问题。
一是强化优势特色学科。实施学科高峰高原工程,激发学科发展内生动力,推进交叉融合发展和创新突破。以中医学学科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工程为契机,强化中医学、中药学和中西医结合主干学科建设,坚持目标导向,集中优势资源,紧抓方向凝练、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平台建设等关键环节,给予人才引育、进修培训、经费使用、项目平台申报、研究生招生和年终绩效分配等方面的特需政策,创造发展条件,努力使中医学学科跻身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二是协同发展相关学科。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培育发展特色,提升建设水平,形成中医药学科与人文社科类学科、医药相关类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同步推进的学科建设格局。继续实施重点学科——优势特色学科一级学科覆盖下的二级学科立项建设,坚持问题导向,明确发展目标,强化仲景特色,培育学科优势,支撑优势特色学科可持续发展。
三是形成新兴交叉学科。以中医学“双一流”创建为引领,遵循中医药学科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疾病预防、治疗、护理、康养、护理等生命健康全周期,拓展建设思路,追踪学术前沿、技术一线,契合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学科知识创新,促进中医药学科与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以科学研究为抓手,形成特色鲜明、研究方向明确、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交叉学科,打造“学科高峰”,实现换道领跑。
四是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学校-学院-学科”三级管理模式,制定配套政策,建立人才、平台及资源保障机制,健全校内校外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做好学科年度、期中、期满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学院年终学科建设绩效分配重要依据。年度考核不合格者,减拨下年度学科或方向建设经费;期中考核不合格者,调换学科或方向带头人;期满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建设资格,条件符合后重新申报。
五是稳步推进学科学院制改革。开展学科学院制改革,促进学院、学科、学位点、专业、基层教学组织一体化。建设中医学学科基层教学学术组织体系。设立中医学临床学系,构建临床教学、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为一体的中医学学科基层教学学术组织。通过首席主任负责制、交叉任职、定期换届等方式,建立责权利一体的学术民主领导体系。推进中医学创新人才培养,通过学科学院制建设,推进中医学科内部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搭建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融合平台,实现基础和临床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学科交叉,开放办学,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记者:王校长回母校任职,社会各界寄予厚望。在聘任仪式上,王校长表示要坚持传承创新,坚持开放办学,请您展开谈谈这些方面的规划打算。
王耀献:我在河南中医药大学学习、工作了14年,是河南中医药大学教育了我,培养了我,河南中医药大学这片沃土使我有了成长的根基。离开母校27后又回到学校任职,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衷心感谢省委省政府的信任,衷心感谢全校师生的重托!
学校迈向更高的台阶、达到更高的水平,是我们全校师生员工以及每一位校友的共同愿望。当前,中医药事业处在新时代重要机遇期和创新期,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新使命,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国际视野,立足两个大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遵循中医药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规律,坚持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面向社会发展需求。在内涵建设上,必须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聚焦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一流水平的教育评价和质量保障体系。在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方面,必须走多学科交叉之路,探索产学研融合新范式,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在对外合作方面,必须走出校门,走出省门,走出国门,广交天下朋友,整合一切可以调动资源为我所用。中医药学是最具中国特色、最具原创优势、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学科。在近年来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中,“中医”始终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之一。保护和传承好中医药学,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主要职能和历史责任。我省是中国重要的中医药文明发祥地之一,是医圣张仲景故里、全球中医圣地、中医祖庭,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中医药资源十分丰富,仲景文化特色突出,底蕴深厚,发展中医药产业、弘扬中医药文化条件得天独厚。因此,学校将加快推动我省“中原特色,中医药特色,仲景特色”走出去的步伐,服务社会,向世人讲好中医药故事,为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首先是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建立和完善国内培养与国际交流衔接互通、开放多元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教师访学提升计划和学生交换项目,拓宽师生国际视野。加强海外合作办学机构仲景学院建设,完善合作机制。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举办重大国际学术会议,鼓励教师、学生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交流,扩大学校国际影响力。与国际知名高校共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和海外中医药中心,努力办好河南中医药大学管理科大联合学院。再次是持续深化国际科研医疗合作。通过建立国际中医药文化交流基地,促进中医药文化走出去,促进中医药国际化。推进与国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及国际组织的高层次科研、医疗合作,吸引、集聚一批一流科学家来校开展中医药基础、临床、实验研究和产品研发。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做好国际联合实验室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专项“中国-马来西亚仲景中医药中心”建设,助力促进我省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
我们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将锚定省委提出的“两个确保”“十大战略”奋斗目标,重点围绕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条主线,在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大局中勇担使命,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真抓实干,为助力河南中医药强省建设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