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2年11月,虽然已过秋收,但走进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瓦岗乡的大棚、作坊、养殖场,处处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瓦岗乡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富民产业,鼓励群众勤劳致富、创业增收,让昔日贫瘠的土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一双鞋垫的“告白”
说起感恩,有人说出口,有人记在心。而在瓦岗乡龙虎村,有人把对党的感恩绣在了一双双鞋垫上,她就是脱贫户秦改叶。肢体二级残疾的她凭借一双巧手,绣出了各色漂亮的鞋垫,做出了轻便舒适的传统布鞋。而最引人注目的,是绣有“扶贫好”“感党恩”等字样的鞋垫,这些朴素而真实的字迹在她的眼里永不过时。她在绣制鞋垫过程中倾注了大量心血,而鞋垫的畅销同样给她以殷实的回报。如今她的鞋垫、布鞋供不应求,她本人也已成为脱贫户中自力更生的典范,被十里八村的乡亲们交口称赞。
红薯粉条成致富“金条”
如果你想了解具有400年历史的红薯粉条制作工艺,深秋时节来到瓦岗乡龙虎村,再合适不过。通过传承传统工艺、引进先进设备、建立利益联结等机制,该村已实现500亩红薯规模化种植,后续的粉条加工则进一步拓宽了村民的致富道路。该村的红薯种植加工以家庭为主,从收获红薯开始,选薯、清洗、粉碎、过滤、曝晒、打浆糊、漏丝、晒丝一系列制作工艺在现代设备的加持下更加浑然天成,成为该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温室大棚“春意”浓
走进瓦岗乡李五屯村的现代化节水滴灌温室大棚里,扑面而来的是浓浓“春意”。据大棚主人李成现介绍,他家兴建的温室大棚有4座,当下大棚里栽种的是黄瓜、西红柿,此时正是上市季节。提起销路,李成现的眼里看不出一丝忧愁。“得益于先进的节水滴灌技术,我们滴灌6亩大棚的用水量相当于灌溉一亩小麦的水量。从大棚运出的优质产品在汤阴县城的各大超市里十分畅销。”李成现说。说起自家采用的滴灌设备,李成现跟笔者打了个比方,别人浇水是“狼吞虎咽”大水漫灌,我们家浇水是一点一滴“细嚼慢咽”。
鸽子棚里的“银疙瘩”
在瓦岗乡李五屯村西南,拥有1万多只鸽子的养殖场被李先华经营得有声有色。伴随捡鸽蛋、喂粮食、搞清洁等忙碌场景的,是满耳鸽子的咕咕声。一枚枚雪白圆润的鸽蛋被装进篮子里,看起来十分喜人。据李先华介绍,鸽蛋营养价值极高,加之坚持纯粮喂养,而且鸽子产蛋量低,相比鸡蛋、鹌鹑蛋价格自然要贵,零售一枚要5元钱。得益于品质好,李先华并不愁销路,如今每天稳产500枚鸽蛋,通过物流能够快速运往南方主要市场。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瓦岗村的鹌鹑蛋、小元村的五粮醋、苏庄村的小杂粮等“瓦岗特色”产品。“下一步,瓦岗乡将坚持市场思维,强化产业带动,鼓励勤劳致富,围绕发展特色产业、富民产业,开展产品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行动,让乡村振兴的步伐加速迈进。”瓦岗乡相关负责人表示。(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丁 艳 通讯员 杜进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