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河南大学苦难辉煌的文学表达——国际友人苏珊 万托赫和她的《难路》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河南> 要闻 > 正文

河南大学苦难辉煌的文学表达——国际友人苏珊 万托赫和她的《难路》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2-09-23 08:22

  苏珊万托赫,作为一位兼具国际主义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的犹太籍国际友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她冲破重重险阻,与丈夫千里迢迢奔赴中国,与百年学府河南大学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愫。

  她的流亡小说《难路》,以朴实的手法、细腻的笔触,记录了河南大学坚持八年敌前办学的风雨历程,把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史实,客观地呈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她像一颗流星,划过中国人民革命历史的长空,短暂而耀眼。

  翻开这部小说,我们仿佛推开历史尘封已久的大门,随着苏珊踏上了河南大学艰苦卓绝而又弦歌不辍的抗战办学之路。

  一部小说,一部河南大学版的《拉贝日记》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惨案。在华经商的德国友人约翰·拉贝与其他国际友人共同建立“南京国际安全区”,为约25万名中国平民提供了避难所,其所著《拉贝日记》是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同一时期,日军侵华铁蹄践踏黄河流域,豫东、豫北先后沦陷,开封城岌岌可危。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里,创建于1912年八朝古都开封的河南大学,八年五次迁徙,将课堂作为战场,把读书当成战斗,以血肉之躯守护着千年积淀的文化命脉。

  流亡中,苏珊深切观察了她所“热爱的这所大学”行进走过的坎坷之路,撰写完成了《难路——坎坷之路上的一座城市》这部小说的草稿。1948年奥地利共产党机关的寰球出版社正式出版此书,因受当时冷战意识形态的影响,读者甚少而被忽视。2018年再版。

  穿过厚重的历史烟云,苏珊与拉贝,相似的历史遭际、相同的大爱情怀,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交汇共振。《难路》则以其相近的情感呼唤和史料价值,奏鸣出震撼人心的乐章,堪称“河南大学版的《拉贝日记》”。

  通过篇幅短小精干的十二个章节,苏珊以河南大学在抗日战争中流亡办学的历史为背景,通过贴近和直观的观察,去描写当时中共内陆民生的饥寒交迫和对敌斗争的艰苦卓绝,去记录战争中单独个体的命运,为中国和世界历史的每个黑暗篇章作证。

  这是现实历史的写照。“这里就坐落着一个叫‘难路’的小县城。‘难’意味着艰难坎坷,‘路’就是道路。顾名思义,‘难路’就是一条艰难之路,一条坎坷之路。”小说从虚构的县城“难路”出发,以《大学》开篇,围绕河南省规模不大的一所大学中的人物展开,除了教师以外,还有学校的管理机构和教辅人员等。

  一部小说,一段奥地利女共产党员的传奇人生

  苏珊生于斯洛伐克,在林茨长大。她年轻时就已经与共产党人有接触,并最终加入了奥地利共产党。

  关于苏珊的国籍,有不同的说法,例如,德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伐克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斯洛伐克先后被奥匈帝国、德国法西斯等侵占,又历经多次分分合合,因此在不同的史料记载中,苏珊有不同的国籍。

  苏珊(Susanne·Wantoch),“苏珊·万托赫”“苏珊娜·万托赫”“王苏珊”“万陶珂”“万·托克”等,均是其名字的不同译法。

  苏珊从小酷爱读书,很早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写作天赋。1930年高中毕业后,她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英语和法语。当时,这位才18岁的大一女生思想明显左倾,从其高中毕业论文《英国工人运动》中就可见一斑。这种思想也影响和决定了她日后文学创作的视角。

  1938年,苏珊和医科毕业的阿尔诺 特奥万托赫结婚,并随了夫姓。这位年轻大夫也是坚定的共产党人,两个人的结合显然有着共同的话语和信仰。根据他们的家书和日后的讲述,两人辗转于中国内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直接参加过在贵州与河南的红军医院工作。

  苏珊的丈夫(Wantoch),被译为“王道”。王道,以及德国、奥地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苏联、英国等20余外籍医生,都是共产党员,被媒体称为“西班牙医生”,尽管他们当中没有西班牙人,只是因为他们大都参加过西班牙内战,所以被称为“西班牙医生”。

  1939年10月16日,他们到达贵阳图云关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报到。他们并没有单独建立一个医疗队,而是与救护总队的中国医务人员混编,救护总队队长是爱国华侨林可胜。

  苏珊作为护士,有林可胜颁发的证书,其名译为“王苏珊”。援华医疗队的成员从1939年开始在中国整整工作了6年,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他们一直深入到中国内地,在襄阳、重庆等地留下过足迹。

  每一个人取了一个中国名字,表明他们把自己当作中国的一分子,正如严斐德所说,“走了一条艰苦漫长的道路,经历了无数这类小事,最终才有权宣称——自己也是中国人民整体中的一分子了”。为更好地融入中国人民的群体中,他们不但接触了中国的社会现实,尤其是底层民众的生活,还学习了当地的语言与文化,与中国人民一起同甘共苦。

  从1941年10月开始,苏珊在河南大学教授德语和英语。半年后,纳粹德国在汉口的领事馆通知王道医生,告知他们两人因为犹太身份而被注销了德国护照,从此不再拥有德国国籍。一连串的遭遇并没有打倒这对年轻的夫妇,苏珊开始收集整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并以她熟悉和热爱的河南大学流亡办学的历史为基础,进行文学创作。

  1945年7月8日,日本投降前的一个多月,苏珊在写给伦敦亲戚的信中,提及开始筹划返回奥地利。不过,就在她憧憬回国开始新生活时,噩耗传来。1945年12月19日,她收到来自于重庆加拿大教会医院的一封信,获知王道医生因积劳成疾,于12月12日去世,年仅33岁。

  1985年9月,为纪念反法西斯胜利40周年,国际援华医疗队纪念碑在贵阳市森林公园里竖立。纪念碑正面是中英文对照的碑文:“为支援中国抗战,英国伦敦医疗援华会组成医疗队,于1939年来到贵阳,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作出贡献。兹刻碑以志不忘。”左右两侧分别为中英文对照的国际医疗队医务工作者名单,“DR.Wantoch 王道 — 奥地利”名列其中。

  像国际友人白求恩一样,王道等人把生命永远留在了这片为之奋斗的土地上,但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为改变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所作出的丰功伟绩,将永远载入世界反法西斯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光辉史册,他们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苏珊的文学之路并未因受此打击而终止。1947年2月,在《奥地利日记》报上,她发表了自己的处女座《印度景象》,描写的是她从上海返回欧洲,途径印度和埃及的所见所闻。此后,她在维也纳开始了战后生活,先是在学校教英语,后来又在公司从事文秘工作。1947年返回维也纳后,她一直为《人民之声》和《傍晚》两家日报,以及为周刊《日记》撰稿,前后共出版了两部小说和数百篇报道、杂文和散文。

  1959年夏,苏珊进山踏上了一次不幸的死亡之旅,尸体直到五年后才被发现。至今也不清楚,她是死于自杀还是一场悲剧事故。

  一部小说,一所百年名校坚守初心的生动诠释

  河南大学肇始于1912年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坐落于开封,是当时河南省内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同样是1912年,在距离开封7300余公里的斯洛伐克,苏珊出生。

  “七七”事变后,日军沿平汉铁路南侵。11月4日,日军攻占豫北重镇安阳,河南省会开封危在旦夕。风声鹤唳之中教育部与省政府决定,河南大学由开封迁往豫南山区。在辗转豫南鸡公山、豫西南镇平等地后,河大于1939年5月来到潭头,之后在此坚持办学5个年头。

  河南大学医学院设在嵩县县城,教授多数是同济大学毕业或者留德学生,故在开办之时,即采用德文讲授。抗战爆发后,医学院附属医院奉命组建军政部第11重伤医院,随战事迁转,先后救治伤员和百姓上万人。

  1941年10月,河南大学时任校长王广庆致函教育部,转咨内政、外交两部,举荐苏珊留校任用。函文曰:“……奉此,查本校医学院聘有教授系奥籍犹太族女性名万陶珂,自三十年十月到校后,察其行动,尚无可疑,为人亦忠厚可靠,实有留用之必要……”

  校友李广溥在《忆抗战时期我在河南大学医学院求学的经历》一文中回忆,“河南大学医学院的外语课一直是教德文,所以毕业生都能阅读德文书刊。”“现在我尚能记得的老师有:德文教师万托克女士(捷克人,我怀疑她是德国犹太人,经常在课堂上谴责希特勒)......”

  1944年5月上旬,由于日寇进犯,河大师生开始撤离潭头。在这场空前的劫难中,河南大学死难师生及家属达16人,失踪25人。教室、实验室被洗劫一空,房屋被焚,图书典籍被付之一炬。历经五年呕心沥血营造的深山学府,在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下毁于一旦,史称“潭头惨案”。

  “创作这部短篇小说的念头始于两年前。1943年初,那是我来到中国内地一所规模不大的大学城的第二年。我是当地唯一的白人居民。我写了一部短篇小说的草稿,将其命名为《独一无二》……一年半后,我在重庆听说,我热爱的这所大学被日本人占领和摧毁。我仔细研读了手上的目击者报告和许多书信,这些资料讲述的是这场灾难的来龙去脉和细节。在1944年至1945年冬天,我写了这个故事,就是现在这部小说的底稿。”这是苏珊写在《难路》前言中的文字。这场发生在1944年的潭头惨案,成为她动笔创作的起因。

  《难路》首章的标题为“大学”,尽管没有具体指明,但从细节中很容易找到与现实相对应的线索。例如,书中的这所大学最初设立在省城开封,之后因日军铁蹄南侵,迁徙至信阳鸡公山、南阳镇平、洛阳栾川,接着又沿伊河谷地向上游,转移到了伏牛山麓的一座小县城。参阅诸多校史资料,再联系《难路》中关于医学院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起居,可确切得出《难路》中的大学即为河南大学,故事发生的地点即为嵩县和潭头,里面的人物即为河大师生和当地群众。

  《难路》故事情节围绕流亡时期的河南大学展开,其中用了很大篇幅详细描写历史上的潭头惨案。就文本结构而言,在十二个章节中,《大学》《野战医院》《革命者》《我的家乡》《通往认知的道路》《新年》等前六个章节,讲述了河南大学在嵩县和潭头坚持办学、播撒文明时的筚路蓝缕;《逆转》《守卫黄河》《战争》《五封信》《星星之火》《尾声等》后六个章节,则讲述了河大师生和当地群众在潭头惨案中的悲惨遭遇。

  由此,在苏珊的笔下,河南大学的辗转迁徙被刻画成一条受难之路。生死存亡之际,河南大学顽强抗争、艰难成长,不仅没有在战火中倒下,反而在忧患中浴火重生。河大师生将课堂作为战场,把读书当成战斗,以血肉之躯艰难地守护着千年积淀的文化命脉。正如《难路》所描写的细节,“但是,大学运转如常。”“大自然中的广阔天地就是课堂”“从开封出逃时,理学院除了大量的教材外,也抢救出了绝大部分的化学实验器材。”“到中午时分,书籍和器材被小心地用稻草和破烂盖住,然后保存好,放在火神庙的长凳下”等。河大师生在艰难困苦中所迸发出的从容气概,用文化做武器与战争抗衡的责任担当,至今读来,依然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令人动容。

  硝烟已散,初心未改。近年来,河南大学选派扶贫干部张润泳同志到嵩县挂职,并通过智力扶贫、消费扶贫、科技扶贫、培训扶贫等多种形式助力嵩县脱贫攻坚。2020年2月,嵩县正式脱贫摘帽。

  如今,河大潭头办学已过去80余多年。走进潭头,我们在这里仍然看到了令人感动的一幕:“国立河南大学抗战办学遗址”大王庙村,家家户户整饬一新的墙上,都在醒目位置挂着当时师生的照片。

  潭头镇万花岭上,山花烂漫,松柏长青。岭上竖立着“河南大学潭头惨案纪念碑”,碑上刻有《抗战期间河南大学师生潭头镇喋血记》《河南大学潭头纪念碑建碑记》,如实记述了潭头惨案发生的经过,以青山作证,铭记历史。

  百余年办学历程中,河南大学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守初心和使命,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为党和国家培养了60余万名各类人才。

  与祖国生死与共、与人民血肉相连的情结,已深深烙印在河南大学的骨骼和血液里,延绵不绝。(通讯员 孙功奇 赵雪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胜昔)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文物里的抗战记忆】枪身斑驳将星陨:左权将军的铮铮铁骨

  • 习主席的话官兵们记住了!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植物在漫长的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催生出丰富多元的物种谱系。9月2日,《细胞》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宁国贵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月季香气基因起源的新机制。
2025-09-05 10:06
今年8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为医疗科普立了“规矩”。
2025-09-05 10:02
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是如同水、电一样重要的基础资源。我国算力发展情况如何?未来着力点在哪儿?
2025-09-05 09:54
算法技术的赋能强化了传统意识形态风险,算法的自我进化制造了意识形态黑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和优化治理智能算法技术意识形态风险的新路径。
2025-09-05 09:48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道远教授、毛竹教授团队联合国外学者在行星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该研究首次在地球以外的行星中确认了固态内核的存在。
2025-09-05 09:41
据世界气象组织2日发布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最新通报,拉尼娜现象有可能从今年9月起回归并影响未来数月的全球天气和气候状况。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而厄尔尼诺现象则是指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升温的现象。
2025-09-04 09:47
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
2025-09-04 09:44
正确掌握储存技巧和使用习惯,才能发挥冰箱的功能,保障家人饮食健康。
2025-09-04 09:39
这不是惊悚小说,也不是玄幻剧,而是世代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和海洋巨兽的别样相遇——这是鲸和海豚的骨头。从意外搁浅偶然获得,到渔业生产相对频繁打捞,闽南的“新鱼骨庙”(阴庙)呈现出和历史上的鱼骨庙截然不同的样貌。
2025-09-04 09:37
9月3日,某潜艇支队某艇员队组织收看阅兵仪式直播,铿锵有力的步伐、全新亮相的装备、转型跨越的成就,让他们动容,更让他们振奋。南昌舰的入列,标志着海军驱逐舰实现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首次突破万吨级设计,在航母编队体系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5-09-04 09:32
日前,我国科学家近日成功研制出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首次实现全频段、灵活可调谐的高速无线通信,有望为未来更畅通可靠的6G无线通信提供保障。为此,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历经4年,自主研发出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
2025-09-03 10:01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牵头完成的“基于耐盐植物和土壤调理剂的滨海盐碱地高效利用技术创制与应用”项目获2024年度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滨海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与高效利用提供了新方案。基于各项研究,团队开发了4种抗盐剂、2种盐碱地土壤调理剂等盐碱地培肥改良系列产品,为盐碱地快速培肥和障碍消减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9-03 10:01
9月1日起,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正式实施。新国标进一步增强了电动自行车的智能化功能,增加了北斗定位、通信和动态安全监测功能。
2025-09-03 10:00
作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增设的群众赛事项目,被称为“空中F1”的无人机竞速备受瞩目,该项赛事决赛举办地深圳近日也掀起了无人机竞速热潮,市民和游客在公园里就能过一把“飞行瘾”。据介绍,深圳中心公园位于深圳核心区域,无论是深圳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无人机爱好者,都能轻松快捷到达这里。
2025-09-03 10:00
油菜、白菜、甘蓝、萝卜是大众最熟悉的十字花科作物,也是食用油和蔬菜的主要来源,然而它们都受到同一种毁灭性病害——根肿病的威胁。基于GSL5功能研究和团队所创制的材料,他们还揭示了有趣的病菌与寄主的互作关系,即病菌致病和寄主抗病反应机制。
2025-09-03 10:00
点击羽绒服胸前的按钮,2秒即可速热,实现四档温度调节……1日,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现场,一款造型时尚的智能温控羽绒服吸引不少观展者驻足围观。
2025-09-02 10:23
当地时间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显示,今年的全球创新指数(GII)集群研究将风险资本交易活动作为一项新指标。全球创新指数集群排行榜于2017年创设,通过三项核心指标,识别世界级创新活动在当地的集中程度。
2025-09-02 10:21
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昨起实施。为保障新国标在本市顺利推行,近日,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在京销售电动自行车生产经营企业约谈指导会。为保障新国标平稳落地实施,本市市场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督抽检,保障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安全。
2025-09-02 10:18
会空翻、格斗,能叠衣、调饮,善聊天、“思考”……前不久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各类机器人本领“进化”、各显神通,展现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如今,从旅游出行的智能助手,到工厂培训的“最强大脑”,再到装备升级的有力支撑,人工智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5-09-02 10:15
零碳园区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节能降碳,光靠“外套保温”不够,在园区地上、地下,还有“血液循环”系统来“保持恒温”。
2025-09-02 10: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