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郑州大学举行2022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河南> 要闻 > 正文

郑州大学举行2022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来源:大河网2022-06-29 12:12

  求是担当功耀中华,自强不息志在兴邦。6月27日上午,郑州大学举行2022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典礼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校领导刘炯天、李蓬、常俊标、屈凌波、李兴成、吴宏阳、张倩红、许东升、韩国河、赵明皞、董子钢、单崇新,校党委常委、总会计师徐东升,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高层次人才代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代表在主席台就坐。校内相关职能部门及各学院负责同志、教师代表和2022届毕业生代表200余人现场参加了毕业典礼。广大师生校友、学生家长和关心关爱学校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在“云端”见证了属于2022届郑大毕业生圆满完成学业、开启崭新人生征程的辉煌时刻。典礼仪式由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关绍康主持。

  典礼开场播放了2022年毕业纪念视频——《青春不散场,岁月郑如歌》。视频展现了郑大学子在脚踏实地中磨练成长,在激流勇进中蜕变成熟,在求是担当中不忘初心,膺国家崛起之宏任,奏民族复兴之乐章,踔厉奋发、勇毅前进的精神风貌。

  上午9时整,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声,郑州大学2022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正式拉开帷幕。

  典礼仪式上,校党委副书记吴宏阳宣读《关于表彰2022年优秀应届毕业生的决定》和《关于表彰2022届毕业生“三个一”主题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

  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校党委书记刘炯天院士为荣获2022年优秀应届毕业生称号的学生代表以及荣获2022届毕业生“三个一”主题教育活动先进集体的教师代表颁发证书及奖牌,并与大家合影留念。

  副校长张倩红宣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学位授予决定,并主持授位仪式。校长李蓬院士为博士毕业生代表、硕士毕业生代表、本科毕业生一一正冠拨穗、颁发证书、合影留念。

  本科生代表、口腔医学院郑旭颖,研究生代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张慧远,教师代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邵刚,校友代表、法学院(原经济法系)1993届校友、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轶分别发言。

  李蓬以《自强有为,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最好成绩》为题发表讲话。她代表学校向2022届全体同学表示热烈祝贺,向各位老师和家长表示崇高敬意。

  她指出,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原人民坚韧不拔、勤劳勇敢、敢于牺牲、勇于奉献,造就了灿烂的中原历史文化和绵延至今的中华文明,彰显了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郑州大学挺立在中原大地,自强也成为郑大人一个显著的标签,郑大人对自强有着深刻的理解。

  自强是坚定不移的信念,郑大人以矢志报国的信念突破进取,突破性解决了“卡脖子”技术ITO靶材料全流程工序的关键技术,换来了国家科技的自立自强;自强是敢于胜利的胆识,郑大人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顶严寒、冒酷暑,牺牲节假日与双休日,昼夜奋战,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超算建设运行的“郑大速度”;自强是坚持不懈的积蓄,一批又一批郑大人秉持着“祖国需要什么,我们就研发什么”的担当精神,自我革新、不断突破,“郑大制造”助力航天员升空工作,郑大名片一次次闪耀太空。经过近百年的沉淀,情系家国、自立自强的基因已经深深融入郑大人的血脉,无论身处何种困难与逆境,同学们与学校同舟共济,书写了新时代郑大人的自强不息,也为郑大人的自强有为增添了新的注解。

  她寄语同学们,要怀揣远大的人生志向,把自己的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让自己的闪耀与祖国的荣光交相辉映;要保持坚韧的意志品格,失意的时候切勿消沉失望,遇到困难甚至挫折不要畏惧;要坚持自律的良好习惯,经常检视自己,严格要求自己,锚定目标,不放松、不懈怠,永远保持蓬勃朝气,向着美好的未来努力奔跑。

  她希望同学们,常记郑大在心头,恪守“求是担当”的校训,遵循“追求卓越”的郑大精神,秉持“勿忘人民”的郑大情怀,做顶天立地的郑大人。

  典礼最后,在师长的见证下,2022届全体毕业生代表举起右手,用铿锵有力的誓言向母校庄严承诺。全体师生合唱《郑州大学校歌》,在大气磅礴、深情隽永的歌声中,郑州大学2022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落下帷幕。

  乘风破浪正青春,逐梦启航向未来。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2022届毕业典礼更加意义非凡。衷心祝愿2022届全体毕业生胸怀“国之大者”,牢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遵循“追求卓越”的郑大精神,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在新的人生征程中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争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魏洪波 摄影)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地质灾害防治·北京在行动

  • 中国“绿色长城”全面锁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