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河南> 要闻 > 正文

丹江湿地保护交响曲

来源:大河网2022-06-24 08:33

  盛湾保护站巡护员调试红外相机

  红外相机拍到的二级保护动物豹猫

  □河南法制报记者吴元成

  6月的丹淅大地,阳光灿烂,绿意盎然。

  天光云影共徘徊,万类霜天竞自由。走进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丹江湿地保护区),呼吸和心跳都和这浩渺的碧水、连绵的青山、苍茫的湿地一样,顺畅,安然。

  如何坚持依法治理,怎样确保依法护航?多年来,淅川县积极普法、科学用法、严格执法,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迈出坚实步伐。全县生态保护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渠首所在地水质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设立的县级保护区,到省级保护区,到2007年升格为国家级保护区,总面积达641平方公里的丹江湿地保护区成为河南1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更是呈现无限生机,奏出和谐交响乐:

  水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鸳鸯,在觅食,在游弋;

  水下,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桃花水母再现丹江;

  滩涂,柳树、枫杨、芦苇、荻花、香蒲随风起舞,荷叶田田;黑鹳、黄胸鹀、灰鹤、栗喉蜂虎、白琶鹭等珍稀鸟类嬉戏其间,其乐融融;

  山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连香树、杜仲、黄山梅郁郁葱葱,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腹锦鸡、勺鸡、雕鸮高歌浅吟,二级保护动物豹猫、中华斑羚和“三有”保护动物狍子、麂子自由奔走。

  淅川县政府有关负责人告诉河南法制报记者,丹江湿地保护区以保护典型的内陆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保护为宗旨,肩负着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光荣而艰巨的使命。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6月1日起正式施行,丹江湿地保护工作将进一步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踔厉奋发,行稳致远。

  第一乐章 执法者

  董铁栓的右脚踝崴住了,走路很不方便。

  为了调查清楚一起湿地毁林事件,给公安部门提供翔实的调查案卷,作为丹江湿地保护区管理处资源科科长的他和同事们已经记不清,从县城到案发地来回跑了多少趟。前一天,就在他离开滩涂上车的那一刻,一个趔趄让他崴住了脚。

  董铁栓说:“保护区管理处上下认真履行职责,除了加强日常巡护,还主动与公检法部门合作,依法打击各种违法行为,让保护区的天更蓝、水更清,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2020年以来,丹江湿地保护区共开展联合执法6次,制止违法行为80次,立案15起,转交法院强制执行8起;生态修复湿地9000余亩,优化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1000余亩……

  2022年6月5日是第51个世界环境日。5月31日下午,淅川县法院召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通报了近3年办理的环境资源类案件情况,公布了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申请执行段某行政处罚案、方某非法捕捞水产品案、王某盗伐林木案、刘某非法狩猎案、王某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等5起环境资源刑事犯罪典型案例。

  执法者也是普法者。丹江湿地保护区管理处经常利用各种载体说法、普法。在湿地保护法正式开始施行的6月1日,他们专门开展了宣讲活动,深入乡镇、社区、校园,开辟湿地保护课堂,说法普法;举办了丹江湿地珍稀动物摄影展览,展示湿地保护的成效和秀美的淅川山水。长期坚持不懈的法治宣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湿地区域内群众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不断增强。

  在丹江湿地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了10多年的副主任吴廷会,耳闻目睹了多起群众自觉保护珍稀动物的事例。前些年冬天,大石桥乡西岭村村民刘国忠捡到了一只一身黑羽的受伤大鸟,找来小鱼小虾精心喂养后,打电话给丹江湿地保护区管理处,把大鸟送到了县城。专家鉴定后,确认这是一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丹江湿地保护区管理处随即在县中心广场召开大会,宣讲爱鸟法律知识,并对刘国忠予以奖励。人们高兴地说,丹江的最大支流就叫鹳河,多年见不到的黑鹳终于“回家”了。如今,每年从西伯利亚到丹江湿地越冬的黑鹳逐年增加,去年观测到有60多只。

  退休干部苏聚财回乡探亲,在集市上见到有人在售卖一只受伤的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当即掏钱买下并送到了野生动物救护站;村民盛中华、贾红斌捡到一只红腹锦鸡,也都送到保护区管理处。这两只二级保护动物经治疗,都放飞了大自然。

  第二乐章 修复者

  保护湿地很重要,对湿地开展修复也是保护。丹江湿地保护区管理处项目管理科副科长、驻老城镇官福山村第一书记熊复冉,正与同事一起参与大石桥珍稀鸟类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建设。该项目位于丹江口库区大石桥乡的消落区内,将进一步修复湿地5000余亩。

  熊复冉说,该区域内曾经存在人为围垦湿地、偷采沙石,造成废弃沙坑连片、大量沙石裸露等情况,对鸟类栖息造成了不利影响。近年来,丹江湿地保护区累计投资3000余万元,在该区域广泛栽植芦苇、荷花、千屈菜、香蒲、茭白等耐水植物,又利用水系连通、退耕还湿、生态隔离等措施修复湿地,通过投放鱼虾、构筑鸟类栖息生境岛等方法在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同时,让这片鸟类家园的环境更美好,使该区域人、岸、水、鸟、鱼、花、草成为和谐的生命共同体。

  丹江湿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丹江湿地保护区内以黑鹳为代表的鸟类由2014年的100余种上升到2021年的409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3种增加至19种,成为华北鸟类重要的迁徙通道。在2021年联合国第十五次生物多样性大会上,丹江湿地保护区报送的丹江湿地生态修复成果,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在丹江桥保护站,记者见到了刚刚从湿地巡护归来的站长刘永杰和巡护员袁克勇、王建旗。这个只有六七名工作人员的保护站,却担负着大石桥、滔河两个乡镇内近15万亩区域的湿地保护工作。不远处,一座全新的保护站正在兴建。

  在淅川,湿地巡护员多数是当地村民兼职,一个月也只有五六百元补贴。但袁克勇、王建旗说起自己的巡护工作都是特别开心,通过巡护,他们认识了很多过去见不到的鸟儿。

  对生态修复成效感受最深的当属来自本地生物多样性协会的湿地保护志愿者、鸟类摄影家杜卿。

  记者跟着杜卿,漫步在大石桥乡柳家泉滩涂。这里曾是秦设丹水县治和柳家泉汉墓群所在地,一眼清泉仍在汩汩涌流。因为喜欢野生动物,杜卿用20年时间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作为一名资深爱鸟人士,近3年,杜卿一头扎进丹江湿地,找鸟,观鸟,拍鸟,爱鸟。虽然又苦又累,但每当遇到那美丽的飞羽精灵时,苦和累都化作意外的惊喜。在他的长焦镜头里,蛇雕、凤头鹀、栗耳凤鹛、灰翅鸫、棕腹仙鹟、栗喉蜂虎……一只只活灵活现,自由自在。他曾听到有人说,丹江湿地一定有特殊的魔力,才会吸引着这么多鸟儿。他说:“哪有什么魔力,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不同鸟类生境的提升营造,加上人们的悉心呵护,才是众鸟翔集的根本原因。”

  第三乐章 爱美者

  淅川,丹江、鹳河滋润的一方沃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

  自丹江口大坝修建开始,半个多世纪内,淅川县先后移民36.7万人,2012年前又关停了上百家可能对水质造成污染的创税企业。淅川人的说法是,一切为了南水北调,一切为了生态保护,也因此铸就了“忠诚担当大爱报国”的淅川移民精神。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淅川县先后考察了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库和九重镇邹庄村,对移民群众说,为了沿线人民能够喝上好水,大家舍小家、为大家,搬出来了。这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他还说,吃水不忘挖井人,你们就是挖井人!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也极大地鼓舞了丹江湿地保护工作者。

  王志斌在担任丹江湿地保护区管理处主任之前,长期在乡镇工作,曾经参与、见证过国务院原研究室派驻毛堂乡银杏树沟村第一书记王涛带领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建设美丽家园的全过程。银杏路通往玫瑰谷,生态游带火农家民宿,生态文明之花在芈月山绚丽绽放。

  到保护区工作两年多来,王志斌和34名干部职工、35名巡护员一起,不分寒暑奔波在湿地的每一个角落,也是感触良多。他说,“淅川人民的奉献精神正在不断升华”,淅川人民和湿地保护工作者已经从“挖井人”变成了“护井人”“护水人”“护鸟人”!

  淅川县盛湾镇境内的四峰山主峰是淅川第二高峰,山高林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淅川革命先烈马水平等人经常在这一带活动。

  革命者的情怀激励着年轻的湿地保护工作者。身为丹江湿地保护区管理处社区事务科科长的袁耿,还兼任盛湾保护站站长。他和盛孝峰等7名巡护员,与野生动物救护站的李杰等人,常年巡护在四峰山及其周边,还在人迹罕至之地安装了30台红外监测相机,记录到很多珍稀动物的活动踪迹。每次去提取数据、维护设备,上下山一趟就是一整天。

  吴占东是位于四峰山下的横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巡护员。横山村已经建起了红色革命纪念馆,红色游吸引了县内外众多游人。吴占东说:“生态保护好了,来旅游的人会更多!”

  2020年4月,通过公开招聘,44岁的王金喜成为湿地巡护员。在这个位于上集镇鹳河旁的丹江湿地保护区竹园保护点,王金喜是唯一的巡护员。他有一本小小的蓝皮巡护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他每天的巡护工作和学法心得。记者随意翻到的一页,是他今年4月27日的日志:“今天巡护的是武贾洲村东的武岗。近期,村民贾某在维修房屋,必须紧盯施工进度,防止破坏保护区……”

  竹园村民周国旗家就在竹园保护点附近,说起湿地保护,老人笑容满面:“现在大家可自觉了,没人去毒鸟、逮鸟。你看,村前不远就是鹳河,村后的渑淅高速公路也快修通了,以后俺这儿美着哩!”

  是的,美好生活需要美好生态。南水之源,大美淅川,更美的是爱美、护美的心灵。

  本版图片均为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 淅川县委宣传部、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供图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 安徽歙县:土楼晒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