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鹰城良种探访①丨小种子,长出韭菜“第一城”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河南> 要闻 > 正文

鹰城良种探访①丨小种子,长出韭菜“第一城”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2022-06-22 08:41

  编者按:

  世界韭菜看中国、中国韭菜看平顶山;郏县红牛为全国八大良种黄牛之一,其雪花牛肉品质可媲美日本和牛;宝丰小麦登上太空,两获国家审定推广;郏县国家侧柏良种基地为全国最大侧柏基因库;舞钢自主选育“天成”种鸽,有望成为国内第三个种鸽畜禽新品种……

  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平顶山作为第一批国家农业“两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优势特色农业快速发展。近日,记者走进平顶山各地,探访农林牧等大农业领域的育种专家、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和林场基地,感受平顶山市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展现出的责任与担当。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建新 薛迎辉

  你见过的最大韭菜是啥样子?6月16日,叶县任店镇久星科技园中国韭菜文化馆,一棵95厘米高、直径1.5到2厘米的韭菜,让参观的游客打开眼界。

  “这哪是韭菜,分明是苗条版的大葱,一根就可以包一顿饺子了。”随着转发朋友圈,这棵“大葱韭菜”也引发了热议。

  “这是我们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培育出的韭菜新品种久星18号,不仅叶片宽大肥厚、株型紧凑,还抗病性强、耐贮存运输。”河南久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久星科技)总经理马金海介绍说。

  看着眼前这位68岁的质朴老农,很难想象他就是久星科技首席育种专家。马金海告诉记者,他从20岁就开始做韭菜育种研究,48年与韭菜品种打交道,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育种专家。

  40余年潜心付出,收获也硕果累累。在马金海带领的科研团队的艰辛努力下,久星科技现有韭菜种质资源432个,培育出极抗寒、不休眠、浅休眠、深休眠等久星系列28个品种,推广到全国31个省(市、区),不仅满足各种保护地和露地等多种栽培模式和不同生活习惯的需要,还保证了韭菜的常年供应。

  走进久星科技4800平方米的连栋智能温室大棚,28个品种展示、韭菜育种技术、栽培技术、无土栽培模式等区域有序排列。而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各种新式花样栽培:水培、气雾培、沙培、多层叠碗栽培、立式槽体栽培、三层A字架椰糠栽培等,科技让韭菜种植充满无限可能。

  高新育种技术和栽培技术是久星科技加强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推进韭菜全产业研发应用的缩影。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设立“中国农业大学平顶山教授工作站”;与江南大学、河南健康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研发“韭菜精油”“韭菜色素”“韭菜酒”“绿色韭菜富硒挂面”等药食两用健康产品。

  马金海介绍,久星科技在韭菜科研育种领域创造了中国第一个韭菜科技园、韭菜育种研究面积、繁育面积、全国推广网点等八个全国第一。

  与久星科技一样,平顶山市农科院也是全国韭菜育种行业的翘楚。去年3月,更是与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与签署合作协议,将进一步提高育种水平,巩固该市在全国韭菜育种方面的领先地位。

  小种子,大产业。全国市场上,每10棵韭菜就有6棵是来自平顶山的优质良种。正是秉承“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的信念,在平顶山市数代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小小的韭菜不仅成为该市的育种品牌,更形成了韭菜育种“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平顶山”的格局。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多彩活动过中秋

  • 中秋节:他们坚守岗位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27日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标志着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
2023-09-28 10:10
气候变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最为紧迫和复杂的全球性危机和挑战之一。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下,世界正经历着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
2023-09-28 10:55
从探索星辰大海,到聚焦国家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成长为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怀揣科技报国理想,太原理工大学学生王煜尘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
2023-09-28 10:50
在淳安界首体育中心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现场,中国队选手鲍珊菊、苑丽颖和郭裕芳意气风发,头戴“哪吒”头盔,脚踩“风火轮”,在“碗”状的环形赛道上飞速旋转,以打破亚运会纪录的成绩夺得冠军。
2023-09-28 10:49
27日,在哈伊高铁铁力至伊春段伊春西站施工现场,重达556吨的站房屋面球形网架结构顺利顶升到位,标志着由中铁建设集团承建的我国最北高铁站——伊春西站正式封顶。至此,哈伊高铁铁力至伊春段全线站房施工将全面转入站房屋面和装饰装修阶段。
2023-09-28 10:48
46秒376!9月26日,杭州亚运会淳安赛区迎来了新的纪录!
2023-09-28 10:15
农业农村部26日召开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现场观摩暨秋冬种工作部署会。
2023-09-28 10:12
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通过工艺测试,正式建成。
2023-09-28 10:07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2023-09-28 10:03
随后,越来越多的探测结果为月球“南极”撞击坑底部永久阴影区内存在“水冰”提供了有力证据。
2023-09-27 10:11
在位于浙江杭州萧山区的杭州亚运会赛事总指挥部,一块综合智慧大屏正实时更新反映场馆状况的各类数据。
2023-09-27 10:08
作为一种旨在收集、保存、解释和利用个人和社区在过去事件中的经历、记忆、观点与情感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通过积极倾听地球居民的声音,口述史成为理解和探讨个人和社区如何经历、解释、传播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工具。
2023-09-28 10:27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研究团队用一个模拟温湿度模式的气候模型预测,整个未来超大陆将会超过哺乳动物热应激极限。
2023-09-27 10:06
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由大到小的层面。
2023-09-27 10:02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密钥分发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23-09-27 09:46
日前,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李传友教授团队在国际植物学领域顶尖期刊《自然-植物》在线发表论文。该团队成功克隆出番茄的FS8.1基因,阐明了FS8.1基因调控果形建成的细胞学基础和转录调控网络,
2023-09-26 05:10
地球正朝着平均温度上升的方向急速前进。一个气候模型显示,2023年,地球温度有55%的可能性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
2023-09-26 09:52
“不断尝试、不断试错,才可能有不经意间的发现。”这是陈辉的科研态度。看似“笨拙”的执着,却帮助他走得更远。
2023-09-26 09:51
一组美国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识别系统,其发现生命迹象的准确率达到90%。
2023-09-26 09:49
国内最大跨度跨海桥梁——宁波舟山港六横公路大桥二期工程双屿门特大桥完成主塔承台,标志着大桥正式进入地上主塔承台施工阶段。
2023-09-26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