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人间最美四月天。4月27日,在河南省郑州市东明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智慧化中心三楼。在记者听罢悠扬婉转,一咏三叹的一曲《醉花荫》之后,从嘴边移开曲笛的曲学研究者、郑州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陈玉成说:“与听过的昆曲不同,这是用乾隆年间刊印的《太古传宗》中元曲《醉花荫》的原谱演唱。”他接着说:“元曲没有失传,有200多曲牌共635首曲子的曲谱就保存在《太古传宗》前四卷中。元杂剧和散曲能重现原调。”
56岁的陈玉成,祖父早年以唱谱写谱为业。陈玉成受家庭影响,很小时就能唱曲和开工尺谱。在中国传媒大学读书期间,陈玉成翻阅了大量关于昆曲和南曲、北曲的书籍,始终解不开心中疑问:元曲为什么曲谱消亡?大学毕业后,陈玉成一直在续求这个答案。
2010年,陈玉成从国家图书馆复印到了《太古传宗》共三册六卷。之后,又从台湾买到了由清代和硕庄亲王允禄主持官修的共82 卷的《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在多年研摩和无数遍开谱研唱这两书数千支曲谱之后,陈玉成有了最终判断:一、《太古传宗》中《琵琶调西厢记曲谱》和《琵琶调宫词曲谱》为明代万历年间之前的曲子,一是未经清庄亲王修订的元明时期曲谱;二、庄亲王编修的《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收录了唐宋词、宋元诸宫调、元明散曲、南戏等曲调2094个曲牌(加变体共4466个),但这些曲调,皆以当时流行的昆腔唱法为标准,作了大幅修改。正是这一官修,使宋词、元曲等本始面目就此失传。
陈玉成说,未经修订的《太古传宗》亦即原汁味的元曲,与官修《九宫大成》的曲谱曲调有根本不同。其一,《太古传宗》曲谱均为七声音阶;《九宫大成》则南曲为五声音阶、北曲七声音阶,南曲废除了半音。其二,《太古传宗》曲牌板式灵活,不限板数;《九宫大成》则板式和板数基本固定。常出现同一曲牌,《太古传宗》里的板数比《九宫大成》里的板数多一倍。其三,《太古传宗》中,同一曲牌不同曲文声腔重复,具有鲜明旋律特征,属于以腔传词。《九宫大成》则同一曲牌不同曲文声腔不同,曲牌旋律特征不明显,属于以字行腔。
复原后的元曲《赶苏卿·醉花阴》和《西厢记·后庭花》:(扫码观看):
陈玉成坚信《太古传宗》是元明曲谱,还缘于该书来源。《太古传宗》序和原序载,该书源于明南教坊乐工顾子式。顾子式将其传予孙顾峻德及顾俊德好友汤彬和。汤彬和传予女婿徐兴华,顾俊德则传予学生朱廷锣。徐兴华、朱廷锣是参与编撰《九宫大成》的乐工。《九宫大成》完成以后,二人将此家传旧谱献给庄亲王。在庄亲王支持下,二人又增补《时剧新谱》两卷,交付朱廷璋、朱珩,刻印成书。
陈玉成苦心孤诣数十年复原出的元曲,得到河南省资深文化媒体人、原河南日报高级编辑陈贞权和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负责人、河南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慎珠等多位对元曲有研究的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和支持。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胜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