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河南南召:柞蚕产业实现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河南> 要闻 > 正文

河南南召:柞蚕产业实现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2-07-28 20:58

  入夏以来,南召县留山镇石岭湾村群众尚兴山忙碌地在山坡上收获柞蚕茧,1000斤蚕茧陆续采摘下坡,分批卖给临近的南召县裕达蚕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今年春季,尚兴山放养6斤柞蚕籽,六月份柞蚕相继结茧,按照当前市场行情,一斤蚕茧35元,这一季他家收入35000元。“我这一家全靠养蚕维持生计,这几年来一直养蚕,从最初的2斤蚕籽到今年的6斤蚕籽,这几年依靠养蚕收入近10万元。”提起养殖柞蚕,尚兴山激动地说。

  蚕农把丰收的柞蚕茧卖给南召县裕达蚕业合作社。

  早些年,尚兴山患有高血压,之后出现脑梗塞,无法外出务工,妻子听力残疾,耳朵失聪,三个子女在读大学、高中和小学,家里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这几年,南召县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如“及时雨”滋润着他干涸的心田。南召县裕达蚕业农民合作社动员他入社成为会员,免费给他提供优质蚕籽,提供技术指导,提供伐坡机械,提供驱鸟液、灭虫药,签订最低保护价收购蚕茧,让他消除后顾之忧,养蚕积极性高涨,顺利实现脱贫致富。

  “我们把柞蚕放养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采取政策倾斜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示范基地促动,养殖大户拉动等措施,建成柞蚕生产基地30万亩,全县从事柞蚕养殖的行政村有262个,重点蚕业示范村10个,放养农户1680户,蚕农户均年收入20000元。”南召县蚕菌中心主任李德强谈起柞蚕养殖如数家珍。

  “柞蚕之乡”万亩柞蚕基地群众在山坡上为蚕茧“转场”

  河南省南召县是“中国柞蚕之乡”,柞蚕养殖历史悠久,兴于汉,宏于明,盛于清,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民众以“养蚕为业,植柞为本”,素有“一筐蚕,十亩田,种地吃饭,养蚕花钱”的谚语。

  南召县留山镇石岭湾村“老蚕倌”王永山给记者算一笔账:“蚕宝宝可是俺家致富的宝贝儿啊。柞蚕放养清明节上山,端午节下山,放养时间不足两月。一斤蚕籽成本500元,平常年景收获400斤蚕茧,一斤蚕茧30多元,养一斤柞蚕籽刨除成本净落1万元!”

  南召县群众在山坡上放养的一化柞蚕。

  南召县多山,拥有宜蚕柞坡150万亩,已开发利用的柞坡122万亩,常年柞蚕放养量5000公斤,年产柞蚕茧150万公斤,产量占全省60%以上,素有“召半省”美誉。由于柞蚕生产投入小,见效快,效益高,成为山区农民致富最好的短平快项目,早些年在群众中流传着“种地吃饭,养蚕花钱”的农谚,养殖柞蚕成为山区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

  南召柞蚕是放养在山坡、丘陵的柞树上,春蚕吃柞叶,喝露水,结茧在柞树上。依托丰富的柞坡资源优势,南召县把柞蚕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山区农民增收的一项特色产业来抓,从而激发群众放养柞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柞蚕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柞蚕生产投入小,见效快,效益高,成为山区农民致富最好的短平快项目,不占用耕地、不使用农药,属典型的绿色环保产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南召县裕达蚕业合作社收购群众的鲜蚕茧,来年准备孵化蚕籽。

  为扶持这一传统优势产业,南召县每年县财政专门拿出资金对柞蚕原种、蚕种繁育以及伐坡技术进行补贴,调动群众养殖的积极性。同时,开展普惠式的柞蚕产业发展保险,蚕农每斤蚕种遇到天灾颗粒无收,最高赔付额达到3000元。由此,南召县诞生了全国第一例柞蚕保单。

  南召县小店乡柏林村自古以来有养蚕传统习惯,被确定为全县养蚕专业村和养殖基地后,村里成立了柏林村蚕业合作社,大规模流转蚕坡,集中连片放养。这两年,全村每年制蚕种200多斤,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回流返乡养蚕致富,仅此一项户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丁艳)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

  •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老北京人都知道,居家过日子,买剪刀要买王麻子的,吃腐乳要吃王致和的,穿布鞋要买内联升的…… 这是为啥?因为人家的这些物件,得劲儿呗!为啥得劲儿?匠心所致也!
2025-07-15 02:55
从27岁到60岁,33载深蓝搏击,马远良实现了中国航空声呐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并跑乃至局部领先的壮举。
2025-07-14 08:49
何熙昱锦也表示,脑机接口技术涉及芯片、传感器、算法、应用等多个环节,需要上下游企业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2025-07-14 08:45
在论坛签约仪式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家共签署12个数字经济合作项目,涉及跨境电商、智慧城市等领域。
2025-07-14 08:45
天然铀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铀资源勘查采冶位于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前端,是核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025-07-14 08:42
这条从技术突破、场景深耕到生态协同的融合路径,正强劲驱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迈向高质量跃升。
2025-07-14 08:41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2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14973.8万吨,单位面积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总体实现了夏粮生产的平稳运行。这一成绩的取得,
2025-07-14 04:15
从蓝莓大棚里的生长曲线,到肉牛项圈里的健康密码,广西的特色农业正被人工智能重新定义。
2025-07-14 04:25
7月13日,随着和田—民丰—且末—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最后一相导线跨越和若铁路、国道315,稳稳抵达188号铁塔,历经15年建设的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以下简称“环塔工程”)全线贯通,进入投运倒计时。
2025-07-14 04:25
防晒,究竟该如何掌握分寸,才能在抵御伤害与拥抱健康之间找到平衡点?
2025-07-11 09:58
生命只有一次,心脏健康不容忽视。唯有提高对心梗症状的警觉性,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才能为生命筑起一道坚实的“心”防线。
2025-07-11 09:5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