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以“备”应“战”以“迅”防“汛”——新乡市市区防汛工作侧记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河南> 要闻 > 正文

以“备”应“战”以“迅”防“汛”——新乡市市区防汛工作侧记

来源:新乡日报2024-07-20 21:26

  进入主汛期以来,新乡市降雨量大、持续时间长,防汛形势非常严峻。7月17日,新乡市出现局部暴雨,市区平均降水量达到96.6毫米,市、区两级城管系统迅速响应,2000多名防汛人员连续作战,立足打大仗、打硬仗、打长仗,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坚决主动打赢城市防汛保卫战。

  “虽然本轮降雨较为集中,市区个别区域出现积水,但在市委、市政府周密部署、科学指导下,得益于市区防汛联调联排工作机制,我们及时调度市区雨水泵站,精准短时抽排,组织抢险力量连续奋战,基本实现雨停、水退、路净、心安。”市城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志文说。

  城市防汛工作是一项必抓常抓的重要民生工程。近年来,市城管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减灾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用纪律强化责任、用制度管好防汛,坚持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检查防汛要求,建立“市、区、街道、点位”四级责任体系,对责任主体防汛工作全程考评、实时通报,形成全市排水防涝上下“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把备汛防汛抓在平时,重在强基固本、标本兼治。地下管网建设被称为是一座城市的“良心”。从地下管网清淤到老旧管网改造,从硬件装备投入到软件设施提升,市城管局按照“管网新建和改造同步、清淤和混错接修复改造同步、局部治理和系统完善同步”的思路,大力实施城市“里子工程”,实现市区基础设施工程结构一新、面貌一新。

  825公里!这大致相当于新乡到北京最北部的距离,也是两年来我市清理污雨水管道的长度。3.8亿元!这是更新改造和平大道等10条道路管网、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的投资额度,既解决了老城区如何排水的难题,又破解了初期雨水收纳问题。

  犹记得,仅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赶在汛期前建成8座泵站,扩增1座泵站流量,为23座泵站增加了双回路电源、更新了电气设备。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市区泵站整体抽排能力仅有230立方米/秒,如今已提升到331.23立方米/秒。

  在红旗区文苑社区做生意的吕先生记得最清楚,前几年刚到这边开门店时,每逢雨季,店前总是积水颇深,车辆路过溅起的水花甚至能飞到店里。这两年,随着市、区两级加大易涝点、积水点整治力度,地下管网畅通了,地面窨井变多了,类似情况已经成为笑谈。今年汛期尚未到来前,市城管局再次全面改造了10处易涝积水点位,至此,城区内重要积水点已初步消除,基本实现“小雨不积存、大雨不内涝”的目标。

  翻过一山再攀一峰。在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市城管局成功争取总投资11.8亿元的新乡市城区排涝能力提升工程,正紧锣密鼓地开展。该工程的建成,将极大改善和有效提升市区排涝能力。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一支高素质专业抢险队时刻准备着。从设备不足,到大型移动抽排设备增至28台,再到城市排水监测智能化、预警数字化,我市防汛装备和抽排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面对极端恶劣天气,只有以“备”防“险”、以“迅”应“汛”,才能把风险损失降到最低。连日来,市城管局始终高标准做好全流程汛情应对。雨前,与气象、应急等部门开展联合会商研判,及时发布城市内涝预警,提前预置防汛力量,在易涝点位部署12辆(台)移动抽排泵车、18台大中型抽排设备,组织力量开展值守、巡查,开启雨水泵站截污设施,增加市区8座污水泵站排水时间、排水量,最大限度地降低泵站前池及污雨水管道水位。

  雨中,出动巡查车辆、排水队员,对重要点位不间断警戒监控。发布城市内涝红色预警后,精准启动短时抽排方案,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防汛安全,最大限度减少汛期抽排对河道水质影响,确保路面积水快速消退,雨停后短时间内实现“水退路净”。

  “七下八上”主汛期刚刚到来,防汛工作丝毫不能放松。在生命面前,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刘军旗

  通讯员:靳楠

[ 责编:孙琦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茶叙

  • 美英达成贸易协议 但细节尚待敲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最近,不少北京移动和联通用户发现手机上出现了5G-A信号。5G-A是什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2025-05-08 09:34
历时6年采集沉积物样本,利用计算生物学研究技术,揭示真核生物祖先可能在海姆达尔纲古菌分化之前就已经形成。
2025-05-08 12:52
生命的力量,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2025-05-08 10: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5-08 10:28
光明智库以“当具身智能走出实验室——距离人手一台机器人,我们还有多远?”为主题举办新一期青年论坛
2025-05-08 12:01
助力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债券市场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2025-05-07 16:07
英国《新科学家》网站近期报道,正在或即将于月球上部署的大型科学实验装置与天文设备,的确有望解开诸多宇宙之谜。
2025-05-07 10:05
6日,记者从中国华能获悉,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9FA型燃机透平第一级动叶片首次实现“72+24”小时连续高负荷服役运行。
2025-05-07 10: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