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举办的2025自然资源新媒体大会公布了“2025自然资源新媒体传播案例”,由广西自然资源宣传中心报送的视频《千年侗寨“变形记”》获评优秀作品,另有《防灾识灾从我做起》等两部视频作品成功入围。同时,“广西自然资源”系列新媒体平台在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三大影响力榜单中均跻身前列,展现出广西在自然资源宣传领域的创新活力与融合实效。
这场高规格的征集活动由中国自然资源报社等单位联合发起,旨在挖掘具有引领力的新媒体案例。广西何以脱颖而出?关键在于“融合”二字。
机制破壁:从“相加”到“相融”
面对舆论生态变化,广西自然资源宣传中心在完成融媒体中心硬件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推动机制创新,探索统筹策划、指挥调度与考核激励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推动管理、内容与传播的“真融深融”。
今年3月,《深化采编管理改革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方案》出台,推行“策采编发评”闭环管理,实现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元传播,显著提升内容生产效率。
目前,“一刊一网三微两端两号”九大平台融合成效初显,移动优先格局基本形成。前三季度,在省部级以上媒体发稿超600篇,其中中央级媒体119篇,20篇报道阅读量破百万,2025中国(广西)—东盟矿业合作大会相关报道总阅读量突破千万。
内容破圈:行业宣传“有血有肉”
在信息过载的背景下,广西坚持“内容为王”,组织融媒体团队深入基层,用有温度的语言和易共鸣的故事打动受众。
围绕“十四五”收官等重要节点,广西谋划“资源赋能”“资源安全”“资源惠民”三大宣传主题,通过联合采访、深度报道等方式,讲好自然资源故事。如《让资源要素“好钢用在刀刃上”》登上《中国自然资源报》头版头条,《“农地入市”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获《农民日报》重点推荐。
立足生态优势,广西聚焦资源安全与生态修复,推出《治好“疤痕”,扮靓全城》等报道。科普融媒《停用、废弃矿井(硐),严禁进入!》阅读量超150万。
结合边疆民族地区特点,广西联合多家主流媒体开展“资源惠民广西行”主题采访,推出《千年侗寨“变形”记》《“茶船古道”酝新机》等一批高质量作品,单篇阅读均达百万以上。
形式破界:创意引爆“大流量”
从AI数字人到虚拟主播,从政策短视频到科普动画,广西不断探索“新表达”,塑造“桂自然小姐姐”等人格化形象,让宣传更接地气、更具网感。
在地灾防治与耕地保护宣传中,借助AI等技术推出《岩溶塌陷:地下的“隐形杀手”》《守望稻田》等短视频,多部作品阅读量超百万,其中《守望稻田》达220万+。
在全国生态日、测绘法宣传日等节点,通过“主播走访+专家解读”、融媒体直播、有奖互动等形式,吸引超百万人次在线观看,有效提升公众参与度。
融合不仅放大了宣传声量,也增强了行业凝聚力。2025年,广西自然资源厅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单位,连续7年绩效考评获一等;宣传中心获评2024年度宣传报道工作先进单位。(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周仕兴 通讯员 范雁阳 毛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