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1月1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在南宁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柳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刘胜友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发布会,介绍柳州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据介绍,“十四五”以来,柳州市坚持守正笃行、创新蝶变,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锚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制造强市战略目标,坚决扛起“经济大市挑大梁”责任。
在推动转型升级方面,柳州传统产业焕发新生。全市汽车产量累计达32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累计突破300万辆,上汽通用五菱建成全球首个“岛式”精益智造智能工厂。柳钢集团扎实推进“四个百万吨”产品升级工程,柳工股份新能源工程机械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海外营收占比达46.9%。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达760亿元,成功创建国家级广西桂中(鹿寨)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
在加速动能转换方面,柳州新兴产业集群成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从2020年的10.8%上升至2024年的29%。人工智能产业实现广西首台工业版人形机器人下线,飓芯科技率先实现氮化镓激光芯片产业化。新能源产业建成电池电芯产能55.5GWh,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60%,新能源装机容量达284.3万千瓦。新材料产业推动ITO靶材实现国产化替代,七色珠光(二期)建成投产。
在强化科创赋能方面,柳州产业活力竞相迸发。全市拥有各类创新平台900余家,其中国家级平台19家、自治区级平台227家,获批建设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和广西高端工程装备实验室。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8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各类人才总量接近100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超26.4万人、技能人才超65万人。
在抓好开放融通方面,柳州产业空间不断拓展。全市“七个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共计831项,总投资3118亿元,其中“双百”项目22个。今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增长24.5%,获批设立中国(柳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入选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在促进绿色转型方面,柳州产业发展更可持续。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23个,全社会碳强度累计下降30.5%。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28.8万辆,渗透率达61.1%,累计建成公共充电桩24115个、个人充电桩46986个。柳州地表水环境质量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一。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仕兴 通讯员 杨焯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