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1月15日至16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学校团委,组织师生赴“绣球之乡”靖西市开展“石榴籽走边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实践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走访、非遗体验、红色教育和产业考察等形式,引导青年学子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感悟文化魅力、厚植家国情怀、践行青春担当。

在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和绣蕴坊非遗传承基地,师生系统了解绣球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非遗传承人王秀芬介绍,当前绣球制作采用“手工+机械”模式,既保留传统工艺精髓,又提升生产效率。学生们亲手体验绣球制作,在一针一线中感受民族文化底蕴。“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也增强了我们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一位学生如是说。
在瓦氏夫人故居和“越盟”靖西办事处旧址,师生接受了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明代抗倭巾帼英雄瓦氏夫人领兵赴国难的悲壮故事,展现了保家卫国、不畏强敌的爱国精神;胡志明与壮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则生动诠释了中越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师生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有了更深的认同。

在龙邦口岸和靖西农产品扶贫产业生产基地,调研团实地考察口岸运行和企业生产流程,见证边疆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新面貌。师生深切感受到,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当地正依托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这一过程也成为广大学子以实际行动推动“兴边富民”的重要动力。
近年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育人全过程,持续开展“石榴籽走边疆”系列协同育人活动。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化“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建设,推进校地合作共建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真正让思政课“活”起来、共同体意识“立”起来,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周仕兴 通讯员 谷彦锦 覃玉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