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1月11日,广西河池市环江县思恩镇陈双村的村史馆内,一张老照片与馆外崭新的村容形成鲜明对比。县委政法委书记张诗茂在此驻足:“以前住的老房子,如今成了文物!”照片中,是“下养牲畜、上住人”的传统干栏式房屋;照片外,是错落有致的三层小楼。


“2004年从库区移民过来,我家四口人就挤在90平米的小平房里。”村委干部谭利欢站在照片旁回忆,“2006年跟着开始种甘蔗,一分一厘攒了四年,2010年终于自建了三层楼——你看现在,家家户户都住上了这样的‘乡村别墅’。”
安居好日子,离不开各族群众的手足相亲。“刚迁来时,苗族群众不会耕田,本地人主动帮忙,苗族同胞则教大家做腊肠。”镇党委书记蒙晓杰介绍,在这个拥有11个民族、通行4种语言的村庄里,正是这份守望相助的真情,让各族群众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人心齐,产业兴。村里的发展足迹坚实而清晰:先靠种甘蔗攒下 “第一桶金”,到韦玉荣等返乡青年带回技术,把20亩沙糖橘种成“致富果”,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农文旅融合再添力,四坊研学基地人气日渐红火,成为周边游客的打卡地;丰收节、芦笙节上,村委会牵头买猪宰牛,全村各族群众聚在一起同吃同乐、同歌共舞……
“以前愁温饱,住土房;现在住小楼,庆丰收。”张诗茂说。
从老房到新楼,变的是一代人的居住条件,不变的是“各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更是各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仕兴 通讯员 严艺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