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原标题:稻浪千重“慧”种 蔗海万顷“智”理——院士专家赋能广西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从智能管控平台的数据流,到稻田里的无人驾驶农机,再到蔗田间的新型装备、学术会场的前沿观点……秋末冬初的八桂大地稻浪翻金、蔗叶含翠。多位农业院士专家应邀深入基层一线,聚焦数智赋能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把脉开方,为广西农业向新向智升级注入鲜活动能。
11月4日,由自治区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主办,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自治区科协承办的“智汇八桂·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院士专家广西行”活动在南宁启动。活动紧扣广西农业强区建设目标,结合《广西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部署,汇聚全国顶尖农业科技力量,通过田间问诊、技术交流、成果对接等多元形式,助力广西农业产业升级。
粮食安全是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智慧农业正成为提升粮食产能的重要支撑。11月6日,广西首个水稻无人农场贵港市益农水稻智慧农场里,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走进500亩核心示范区。这片由其团队与广西联合打造的农田中,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收获机来回穿梭,割台揽穗、脱粒清选、自动卸粮等工序有序推进,全程无需人工直接操作。
“亩产1051.89公斤!”罗锡文现场公布的测产结果让人满意,该农场种植的再生稻品种“玮两优8612”已连续两年亩产超过1000公斤。作为全程无人作业的示范基地,这里配备了无人驾驶拖拉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等智能设备,实现了水稻耕种管收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无人农场技术的关键作用,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带来的‘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问题。”罗锡文解释说,“AI+农业”既提高了生产效率,也让农业生产的收益更稳定,有望吸引更多年轻人愿意投身农业、扎根乡村。
智慧渔业为广西特色养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在广西农垦明阳现代渔业养殖基地,刚参加完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工作站挂牌仪式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在智能管控屏前驻足观察。屏幕上,205个陆基圆池的1.2万个数据节点实时更新,各种水质指标清晰可见。技术员轻点操作台,十余台增氧机便切换到节能模式运行。
基地负责人介绍,当水质指标超出安全范围时,系统会及时向养殖人员的手机发送警报。刘少军对这种全产业链智能化的做法表示赞许,同时也提醒陆基圆池高密度养殖存在一定致病风险,要注重向生态化养殖转型。刘少军透露,其科研团队正与广西国控集团开展产学研合作,在种业创新、健康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协同发力,让智慧技术覆盖鱼类生长的全过程,助力广西提升设施渔业发展水平。
广西是全国最大的蔗糖生产基地,但大部分甘蔗产区位于丘陵山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11月5日,南宁市武鸣区惠丰合作社的甘蔗地里,甘蔗联合种植机、割铺机、电动堆机等新型农机依次进行实操演示,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观看作业过程后,给出相关意见建议。
“要解决糖料蔗生产智能化的难题,首先得突破地形限制。”赵春江建议:一是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通过平整地块、修建机耕道,让地形更适合机械化作业;二是研发适配丘陵山地的专用农机,将传统轮式底盘改为链式设计,提高农机在不同坡度地块作业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这一建议与广西正在推广的“分步式机收”模式相契合,目前崇左等地已建成30个分步式除杂点,有效解决了小地块、坡地的机收难题。
赵春江认为,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农业生产条件相近,而东盟国家正面临劳动力短缺、人工成本上升等问题,对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技术的需求比较迫切。“广西有望成为面向东盟的农业技术输出重要窗口。”他表示,通过技术转让、产品出口、技能培训等合作方式,既能实现区域间的经济互补,也能深化中国—东盟农业科技交流。
种业是农业生产的基础,AI技术正在为育种工作提供新的助力。在第六届深化东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研讨会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在接受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将传统育种经验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能让‘桂字号’品种更具竞争力。”
作为培育出“汕优63”杂交稻的育种专家,谢华安一直强调水稻育种要遵循丰产性、优质性、抗逆性、广适性的“四性”原则。他肯定了广西香米育种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并建议借助AI技术提升育种效率。目前,AI育种技术已在实践中显示出优势,能显著缩短育种周期、提升效率,为广西种业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同样关注品种选育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景权,也谈到了广西高温高湿气候的对蔬菜种植的影响。他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利用AI技术加快良种选育,通过基因分析与筛选,挑选出适合本地气候特点的品种,缩短育种周期。针对百色鲜食番茄产业,他建议从注重产量转向提升质量,培育口感、外形更优的高品质品种。
“AI技术不仅能用于育种,还能帮助优化田间管理。”喻景权提出,可以通过AI模型分析气候预测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实现病虫害的精准预警,但不同区域的小气候存在差异,技术应用必须因地制宜。
活动期间,多名院士专家还出席了2025年智慧农业博览会、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创新大赛闭幕式、第六届深化东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研讨会等系列活动,与企业代表、基层农技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院士专家们带来的技术建议和丰富实践经验,正逐步转化为广西农业转型升级的实际动力。
(统稿记者付玮烨 采写记者莫迪、杨灵烨、邱石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