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碧莲峰里住人家,漓江碧波映朝霞。”阳朔山水甲桂林的美誉早已蜚声海外,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在这里流连忘返。
当多元文化在山水间碰撞交融,如何以法治为笔,勾勒出安全与温暖的边界?广西桂林市阳朔县以“山水法治”品牌为墨,书写着具有阳朔特色的答卷。

在阳朔,租一辆自行车沿漓江畔骑行,是许多外国游客亲近山水的首选方式。自行车租赁店的李老板说:“之前有几位外国游客不小心把车闸弄坏,我跟他们商量赔偿,连比划带猜半天也说不明白,最后是法律服务队帮助解决了问题。”
李师傅说的阳朔县国际普法志愿者服务队是由在阳朔生活、工作的外国人士组成的志愿力量,不仅熟悉中文与本国语言,也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常年活跃在景区、商圈等地,既向外国游客、外商宣传中国法律法规,也主动提供法律咨询,协助调解各类涉外纠纷。
来自英国的迈克既是新阳朔人,也是服务队员。他刚到阳朔时很不适应,遇到合同咨询、生活纠纷等法律问题,不光语言说不通,有些法律观念也不一样,想解决问题很费劲。后来,他偶然接触到国际普法志愿者服务队,队员们用熟悉的母语为他答疑解惑,帮他解决了不少难题。如今,他从受助者变成助人者。他说:“我们团队可以帮助外国游客解决突发状况和语言问题,让大家自觉遵守这里的法律法规。”

随着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提速,景区里的合同纠纷、商圈中的消费争议、民宿里的习俗差异,都在呼唤更精准的法治供给。
阳朔县顺势建强志愿力量,满足涉外法律需求,并将政法干警、律师、外籍教师等力量拧成一股绳,组建“志愿者+专职管理员+法律工作者”的复合型服务队伍。队伍中有人精通多国法律,有人知晓中西文化差异,在西街的咖啡馆、漓江的游船上,都能看到他们为中外游客释法解惑的身影。
阳朔县深谙涉外法治需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智慧,15位资深律师、法学教授任涉外法治专家,多次为县委、县政府提供涉外法治决策参谋。
线上线下的服务网络同步织密。遇龙河、漓江等景区的固定法治宣传点,如同镶嵌在山水间的法治窗口;“阳朔云普法”中英双语智慧平台像一位24小时在线的法律顾问,为外国友人提供从签证办理到消费维权的全流程指引。县、乡、村三级实体化运行的6个涉外公共法律服务站,集涉外公共关系、中外文化交流、涉外纠纷调解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为境外游客提供咨询,调处纠纷。
在阳朔,涉外法律服务早已超越单纯的纠纷解决,升华为一种文化交融的媒介。当法国游客在双语警务室收到阳朔旅游法律指南时,当马来西亚商人通过涉外服务站完成合同公证时,法治成了跨越语言障碍的桥梁。
针对外国游客对交通法规不熟悉的情况,服务队制作动漫版骑行安全须知;考虑到文化差异可能引发的误会,调解室备着各国习俗手册。
优质的涉外法治服务成为山水之外的另一张名片,最终转化成旅游产业升级的强劲动力。在波光粼粼的漓江上,载着外国游客的游船缓缓驶过。在这幅流动的山水画卷中,法治与风景相映成趣,勾勒出最动人的景致。
作者丨曹长青 莫绍恒 管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