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金秋八桂,暖意涌动。
广西南宁新竹社区的晨光里,78岁的陆洁芬指尖轻点“芯竹智联”小程序,老照片瞬间“动”起来;贵港街头,“红格云哨”快速响应,迷路孩子半小时内回到家人身边;梧州骑楼城的古巷中,老人肖锐玲坐着智能电梯椅平稳下楼,笑容满是幸福……
一件件民生实事,织密民族团结网。广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发展肌理,以实事为笔,在八桂大地勾勒出各族群众并肩前行的温暖画卷。
南宁:智慧社区架起“连心桥”
南宁市青秀区新竹社区,1.2万余各族居民在此聚居。这个老旧社区里,“智慧”与“团结”正深度融合。
社区打造的“芯竹智联”体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治理全过程。无人机巡航织密安全网,AI摄像头精准识别高空抛物,278个化粪池监测机器人实时预警风险。科技为社区治理装上“精准导航”,也搭建起各族居民的沟通桥梁。
“以前办事跑几趟,现在小程序点一点全搞定!”陆洁芬的感慨,道出智慧服务的变化。AI数字人24小时在线响应,“志愿服务积分兑换米粉”的设计,让技术多了烟火气。
“借助智慧体系,社区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服务’。”社区党委书记覃毓宁说,各族居民诉求更快回应,心与心的距离越拉越近。
江南区沛鸿社区的“石榴红会客厅”,一派热闹景象。19个民族的居民围坐一起,飞针走线制作壮锦团扇。壮锦纹样与其他民族图案在扇面交融,恰似各族群众的心紧紧相依。
“319工作法”在这里落地生根:以“讲贴心话、办贴心事、做贴心人”为宗旨,每月19日“书记接待日”及时解难题。“15分钟生活圈”里,卫生服务站、非遗课堂、心灵驿站一应俱全。
“不管哪个民族,有困难大家都伸手。”汉族居民谢翠琼的话,说出了各族群众的心声。“十四五”期间,南宁成功入选2025年全国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典型案例,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贵港:“红格云哨”筑牢“平安基”
夜色下的贵港街头,灯火通明。安全感,藏在每一个细微的角落。
不久前,某加油站工作人员发现一名4岁女童独自徘徊,立即启动应急响应。5分钟后民警赶到,20分钟便帮孩子找到家人。高效处置的背后,是贵港精心构建的“红格云哨”应急联防网络。
近年来,贵港整合11.1万名社会力量,建成2800余个最小应急单元,覆盖学校、医院、商圈等关键场所。公网对讲机实时互通,智慧指挥平台统筹调度,形成“1分钟自救、3分钟互救、5分钟增援”的联动机制。
2025年6月,港北区某加油站发生持刀行凶事件。“红格云哨”成员迅速持防爆盾牌周旋,民警5分钟内抵达制服歹徒,守护群众安全。
数据见证成效。截至2025年10月,贵港市刑事警情下降35.14%,治安警情下降34.47%,民警平均到场时间从8.6分钟缩短至4.9分钟。平安环境,让各族群众生活更安心,也为民族团结筑牢根基。
梧州:民生服务绘就“暖心图”
秋日的梧州骑楼城,古朴楼梯间多了一抹“暖心亮色”。智能电梯椅沿着轨道缓缓运行,载着南中社区居民肖锐玲平稳下楼。
这把被居民称为“暖心椅”的设备,是梧州“活力街区”项目的成果。它一举解决了社区296位80岁以上老人上下楼的难题。“真没想到,这把年纪还能坐着‘电梯’出门!”肖锐玲的话语里,满是喜悦。
民生温度,更藏在志愿服务的身影中。梧州“骑楼大妈”志愿服务队里,汉、壮、瑶各族居民齐聚。退休教师、个体户、企业职工主动化身矛盾“化解器”。
一场商户噪音纠纷,在她们调解下达成“错峰经营、互相体谅”的共识。60余场民情恳谈会开在群众家门口,解决各族居民困难700多件,调解矛盾150多件。
从南宁智慧社区的“便民答卷”,到贵港平安网络的“守护答卷”,再到梧州民生服务的“暖心答卷”,广西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2024年,广西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8.29%,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25元,同比实际增长5.3%。
如今的广西,从新竹社区的“智慧屏幕”到贵港街头的“红格云哨”,从骑楼城的“暖心电梯”到各族群众手中的“壮锦团扇”,民生实事像石榴籽一样把大家紧紧相连。
这份“民生答卷”上,写满民族团结的温暖故事,也正在续写新时代壮美广西的团结华章。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仕兴 通讯员 严艺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