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新竹社区,78岁的志愿者陆洁芬最近迷上了“拜师学艺”。“通过AI技术能让照片中的人物‘动’起来,大家都特别开心!”提起自己的新本领,她脸上洋溢着自豪。
而在江南区沛鸿社区的石榴红会客厅,各族居民正围坐制作壮锦团扇。飞针走线间,不同民族的纹样在此相遇、交融,耳畔是各族同胞的欢声笑语,大家手中编织的,正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温暖的日常。
智慧治理见精度显温度
新竹社区是拥有1.2万余居民的多民族聚居老旧社区。社区创新打造“芯竹智联”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治理、安全、服务全过程。
图为“芯竹智联”小程序。指尖办理,服务直达。严艺莲 摄
“引入AI后,社区最大的变化是从‘被动响应’转向了‘主动服务’,治理更高效。”社区党委书记覃毓宁介绍。无人机巡航公共区域,AI摄像头智能识别,排污监测机器人防患未然,共同构成社区治理的“精度”骨架。
图为新竹社区智慧社区网页界面。一屏连心,温情在线。严艺莲 摄
让骨架充满血肉与温度的,藏在“志愿服务积分兑换一碗米粉”的小程序设计里,藏在AI数字人24小时在线服务的细节中。技术在此刻变得可亲可感,成为连接万家、增进认同的纽带。
贴心服务润物无声
在沛鸿社区的石榴红会客厅里,壮锦在指尖流转的不只是图案,更各族居民之间的真挚情谊。这里聚居着19个民族同胞,社区创新的“319工作法”由此得名——“19”代表着在此安居的19个民族,“3”是“讲好贴心话、办好贴心事、做好贴心人”的服务宗旨。
图为居民编织壮锦团扇。巧手织锦,同心筑梦。严艺莲 摄
每月19日的“书记接待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平台,而平日里,“15分钟生活圈”内嵌入的卫生服务站、心灵驿站、非遗课堂等,则构成了滋养共同体意识的日常土壤。
“平日里谁遇到困难,说一声,不同民族的朋友都会伸出援手,这里是个充满爱与温暖的大家庭。”汉族居民谢翠琼说。在这里,专业的社区服务与温暖的邻里互助相互交融,让“一家亲”成为生活最自然的温度。
新竹与沛鸿的探索,让一个个社区如石榴籽般紧抱,在八桂大地上绽放出民族团结的绚丽石榴花。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仕兴 通讯员 严艺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