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0月19日,“广西少数民族戏剧音乐演奏人才培训”汇报音乐会在南宁举行。这场以“传承”与“新生”为主题的艺术展演,成为广西在少数民族戏剧音乐人才培养方面创新成果的生动见证。
本次培训是广西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组织实施,历时66天,创新采用“名家+乡土”“课堂+田野”的培养模式。学员们深入靖西、德保、环江等地的传统戏剧村落,行程2000余公里,向民间艺人学习各剧种独特的演奏技艺。项目邀请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等机构的30位专家,开设七大类35门课程,系统传授壮剧、壮师剧、仫佬剧、毛南戏、侗戏五个广西少数民族戏剧剧种音乐的演奏技法。
音乐会现场,15名学员与戏剧艺术家们携手,将这五大少数民族剧种搬上舞台。《壮韵待客》展现南路壮剧经典曲牌,《宝葫芦》选段尽显马骨胡、土胡演奏功底;侗戏经典代表性剧目《珠郎娘美》《莽子》传递独特韵味,壮师剧《唱董永》凸显蜂鼓伴奏特色。毛南戏《唢呐曲》通过创新性“二度创作”焕发生机,仫佬剧《潘曼小传》复排传统乐队编制拯救濒危音乐,新编毛南戏《三娘与土地》融入“肥套”民俗与祥鼓元素,亮点十足。
据了解,近年来,广西持续加大民族艺术保护力度,通过系统化的人才培养项目,为“广西有戏”文化品牌建设提供坚实支撑。此次培训不仅展示了少数民族戏剧音乐的深厚底蕴,更探索出一条传统艺术“守正创新”的传承路径。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仕兴 通讯员 严艺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