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百年奋进路,八桂党旗扬。192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广西的第一个支部于梧州诞生,从此掀开了广西革命与建设的崭新一页。一个世纪以来,广西党组织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实践中锤炼出过硬的作风,走出一条不平凡的奋进之路。
在中共广西组织成立100周年之际,广西日报报理论版今日刊发《中共广西组织加强作风建设的历史启示》一文,与广大读者一同重温党在广西的光辉岁月,感悟作风建设的历史脉络与时代价值。新征程上,让我们牢记初心使命,以优良的作风凝聚民心、推动发展,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书写属于广西的崭新篇章。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百年广西党史既是一部不懈奋斗史,也是党的作风建设史的生动缩影。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广西始终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以密切联系群众为落脚点,以纪律建设为保障,加强作风建设,创造了辉煌成就。回顾中共广西组织百年来加强作风建设的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智慧,对于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重视思想作风建设
抓好作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习近平在《领导干部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一文中指出:“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思想作风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作风上出现问题往往是由于思想上出现滑坡、思想防线出现松动。抓好作风建设必须把思想作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中共广西组织历来重视思想作风建设,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和意识改造。1943年2月,中共广西省工委向全省党员发出《为反对顽固反共分子继续摧残告全体同志书》,号召全体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的政治主张和路线方针坚守不渝。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广西省委在干部中开展政治学习活动,整顿思想作风,维护团结统一;开展整风运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党员队伍中“革命到头”的滑坡思想和意志衰退问题,改善了思想作风。改革开放新时期,自治区党委先后开展多次党内集中学习教育,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和思想政治素质。进入新时代,自治区党委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推动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思想作风体现的是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当前,自治区党委带头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推动广大党员干部从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不断凝聚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的强大动力。引导党员干部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从思想深处筑牢抵制不良作风的“防火墙”。引领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正确处理好大中见小和小中见大的关系、谋事和干事的关系、谋一域和谋全局的关系、守正和创新的关系、加快发展和求真务实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找准符合发展规律和广西区情的实践路径,并将其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任务、措施。
始终密切联系群众
夯实作风建设的根本落脚点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加强作风建设,就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紧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个关键。
1929年9月,中共广西特委召开中共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的政治任务决议案提出了广西党组织工作的总路线,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联系好群众,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广西省委为保证《土地改革法》的实施,加强整顿干部的工作作风,结合整风运动,纠正干部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的作风,使干部学会团结群众、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改革开放新时期,自治区党委先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创先争优的“八桂先锋行”活动等,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为群众办实事,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健全完善服务群众机制,统筹建好政治生态、自然生态“两个生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漠视损害群众利益行为,全力整治涉重金属环境污染问题,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的政绩。
坚持开展调查研究
用好检验作风建设的重要标尺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体现的是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是检验一个政党、一名党员干部作风成色的有效载体。要以调查研究来不断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在开展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锤炼作风。调查研究既要坚持问题导向,又要坚持群众路线,还要坚持实事求是,坚守党性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杜绝形式主义。
广西解放前夕,中共广西组织就很重视调查研究工作,通过城市调查工作,配合南下大军夺取和接管城市。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广西经历了“大跃进”的曲折,自治区党委重新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主要领导带头下乡调研,了解真实情况,调整农村政策,纠正“一平二调”的错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后,自治区党委组织力量就经济建设方针问题进行专题调查研究,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探索出发展广西的新路子,充分发挥好广西的优势。进入新时代,自治区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将调查研究工作作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基础。大力践行“四下基层”制度,推动解决就业、教育、医疗、托育、住房、养老等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让群众可感可及。把调查研究融入作风建设之中,更好地检验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确保各项决策和工作举措更接地气、更顺民意,真正架起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让优良作风成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严格执行党的纪律
强化作风建设的有力保障
作风的背后,实际上反映的是纪律问题,正风必须肃纪。严明的纪律是作风建设最有力的保障,通过持续强化纪律建设,能够为作风转变奠定坚实基础。只有把纪律挺在前,用铁的纪律约束行为、匡正风气,才能有效祛除歪风邪气,才能有效地防范和遏制不正之风的滋长,涵养务实清廉、担当作为的新风正气。
1929年,中共广西省委在部署工作时特别强调:“铁的纪律是党的生命,谁都要遵守的”,“一切怠惰畏惧消极的同志,党应该不客气的请他离开”。1951年12月至1952年10月,中共广西省委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全省上下通过层层“下水”、打“老虎”等步骤,有效清除了党和国家干部队伍中的腐化分子。改革开放新时期,针对党政机关存在作风不实和一些腐败问题,自治区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精神,对索贿受贿、弄权渎职、敲诈勒索、贪污腐败等违纪行为进行查处;对讲排场、摆阔气、铺张浪费和用公款吃喝、送礼、以权谋私等歪风邪气进行治理;对各级党政机关经商、办企业等违纪现象进行整顿。进入新时代,自治区党委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制定出台相关规定,严明党的纪律,强化纪律刚性,对准焦距,找准穴位,以点带面,精准发力,对党员领导干部公务用车、办公用房、公务接待、出差出访等方面作出细化规定,推动全区党员干部的作风转变。今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把抓作风促发展作为基本着力点,开展全面“作风体检”,狠刹“四风”隐形变异,把作风硬要求变成硬措施,让铁规矩长出铁牙齿,全区呈现出奋楫前行、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
崇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人党性修养和优良品格的生动体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永远不能丢,必须将其内化为政治自觉和行动习惯,从思想和行动上筑牢抵御奢靡享乐的精神堤坝,坚决抵制铺张浪费、贪图安逸的歪风邪气,在点滴细节中锻造出不畏艰难、开拓进取、节俭朴素的过硬作风。
1942年桂林“七九事件”后,中共广西省工委将党组织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新的省工委机关在钟山县英家乡重建,省工委书记钱兴带领省工委的干部们,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克服重重困难,深入群众,开展工作,开辟新区。新中国成立后,广西省委(自治区党委)多次开展勤俭节约活动,铺张浪费、讲排场之风受到遏制,爱惜国家财产的观念大为增强。党的十七大后,自治区党委认真落实节约的要求,全区上下狠抓以“戒骄、戒懒、戒空、戒虚、戒假、戒奢”为主要内容的作风建设,清理楼堂馆所建设项目,严控“三公”经费。新时代以来,自治区党委持续围绕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同时,大力弘扬艰苦朴素之风,全区党政机关严格落实带头过紧日子的要求,带头勒紧“裤腰带”、扎牢“钱袋子”、算好“民生账”,推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在广西蔚然成风。
中共广西组织加强作风建设的历史昭示我们,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需要持续努力、久久为功。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传承好红色基因,弘扬好党的光荣传统,坚持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提供坚强保障。
(作者:赵勇富,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