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马山会鼓一响,观众循声而至;黑龙江鱼皮平安球制作者来到广西展位,请教靖西绣球怎么做;一个柚子怎么成为可以把玩的柚器,观众排队体验……广西乡村工匠技惊四座。
9月26日至27日,汇聚27个省区100余名乡村工匠,由农业农村部主办的“匠美乡村 美美与共”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乡村工匠国际交流推介活动在位于北京的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广西百色靖西王秀芬、桂林王伯杨、南宁马山陈猛儒三位乡村工匠携代表作品亮相,以精湛技艺与创新实践,展现传统工艺传承活力,讲述乡村振兴“一技富千家”的生动故事。
王秀芬(右)向观众传授靖西绣球制作技巧。
王秀芬是靖西绣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制作的绣球作品多次作为壮族文化元素的代表,出现在中央媒体和自治区重大活动现场,并参与靖西绣球广西质检标准制定工作。2013年,她注册了全国唯一一家以绣球为主业的公司,当起了绣球的“媒人”,创新实施“企村户三统一分”发展模式,让农村妇女农闲时有了增收门路。多年来,她开展义务培训2000多场,培训农村妇女2万多人次,带动20多个村屯500多位妇女从事绣球制作,年人均额外增收1万多元。
观众体验柚器制作。
作为自治区级非遗桂林柚器揉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伯杨创新提出“天然胎漆器”概念,将天然胎作为漆器制胎工艺写入国家标准。他擅长将普通的柚子转化为精美的漆器,目前与他合作的柚子种植户超过300户,不仅大大提高了柚子的综合利用价值,还赋予了农产品文化属性。他组织实施“农户+公司”模式,进行非遗产品外加工,2024年帮扶脱贫户30户,培训农民400多人次,每年回购“公司+农户”项目外加工产品1000万余元。
陈猛儒是马山壮族会鼓非遗传承人。2014年,他创建马山壮族会鼓工匠文化创意园,将传统会鼓工艺和现代文化旅游需求结合,进行会鼓文化创意制作,先后成立鼓匠文化园、千鼓传声基地。秉持“以鼓会友、以鼓传情”的设计理念,研发出超10种文创种类与款式,代表作包括“鼓玛妮”壮族会鼓文创和千鼓传声实景演出。多年来,陈猛儒策划与导演的会鼓节庆展演与各种广场鼓乐活动帮扶脱贫户达98户,培训农民制作文创产品200多人次,实现农民增收与就业收入近200万元。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外资中心主任邓妙宏表示,活动促成了广西乡村工匠进一步走入国际视野,斐济驻华大使希望到广西深入了解茶叶、水果,以及乡村工匠产品。下一步,广西将加强乡村工匠的培育,尤其要把乡村工匠的后备人才进一步做足;新认定一批乡村工匠;加强对乡村工匠产业支持和扶持力度,支持乡村工匠创办产业园,建设乡村工匠特色村、聚居区,让他们的产业进一步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好的抓手。(记者 莫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