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西> 要闻 > 正文

东博会,没什么?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2025-09-21 10:24

  很多人说,东博会举办了22届,什么都有。

  那么今天,我们换个角度提问:东博会,没什么?并一起探寻答案。

  没距离

  跨国生意在这里变成“转角遇见”。

  9月17日开展首日,越南美皇家牛油果进出口公司就和4家中国企业达成合作,榴莲油产品直接从展台走进中国市场。

  一名柬埔寨客商扫码打开“AI东博”智能体,用柬文输入“需要智能辅助驾驶方案”,几秒钟就匹配出多家参展企业。柳州的一家科技公司当场收到洽谈邀请,双方很快展开深入交流。

  这背后,是“AI东博”智能体17个AI应用场景的默契发力,8种东盟语言实时切换,智能客服、商机匹配全包揽,找客户从大海捞针变成一键对接。

  跨境贸易的顺畅,离不开智慧口岸建设。中越友谊关—友谊智慧口岸已进入调试尾声,无人驾驶运输车加5G技术,让马来西亚猫山王榴莲24小时就能抵达南宁市民餐桌,实现“榴莲自由”。

  中国与东盟,从地图上的邻居变成了数据实时交互的伙伴。

  没时差

  时空的壁垒,化为指尖轻触的便捷。

  “云上东博会”5年来汇聚逾9400家企业,每届平均约2000家企业参与,成功促成411场经贸合作。

  东博会常设展厅、中国—东盟经贸中心、中国—东盟特色商品汇聚中心全年无休,真正实现“365天永不落幕”。

  “AI东博”智能体24小时待命,只要输入需求,合作机会即刻抵达。

  马来西亚冰激凌客商Lay Hieng Seng参展10年,感触颇深:“随时随地都能与中国伙伴对接,像和邻居聊天一样方便。”

  当合作不再被时间束缚,便拥有无限可能。

  没隔阂

  技术,正在让“听不懂”的困扰成为过去。

  本届东博会开幕式上,广西企业迈越科技的AI翻译眼镜火爆出圈。泰国永盛国际一口气订购了1000副,这也是迈越科技在东博会的首笔海外订单。

  AI专馆里,一款支持30余种语言的透明屏前,不少人驻足体验;老挝企业带来AI教育管理系统,希望和中国合作开发更适配东南亚多语环境的教育方案;泰国参展商则对中国AI交通管理系统兴趣浓厚,期待打造本土智能交通方案。

  AI翻译终端、多语种智能客服、实时字幕……技术正一点点抹平沟通鸿沟。今年1至8月,中国内地居民与东盟国家人员往来超2524.4万人次,同比增长11.2%。

  语言通了,沟通顺了,民心自然贴得更近。

  没门槛

  无论小生意还是大项目,东博会都给足了绽放的舞台。

  5元一包的印尼棒棒糖、10元一双的越南拖鞋……9月18日,这些物美价廉的特色商品被争相选购;同日,中马“两国双园”签下总投资额逾424亿元人民币的合作项目。

  一小一大,各有各的热闹,各有各的收获。

  往年,东博会大型项目多由头部企业主导,如今AI正不断降低跨境合作成本。缅甸参展商用AI优化手工艺品设计,接到不少订单;新加坡积木企业的升级产品受到贵州幼儿教育机构青睐,更多中外企业搭上技术快车,分享科技红利。

  为配合本届东博会和峰会,广西今年7月启动“A超”大赛(AI赋能千行百业超级联赛),向中国与东盟各界敞开怀抱。

  2个月来,“A超”大赛已吸引3300多支队伍,其中329支来自东盟,覆盖跨境电商、文旅、汽车、农业等9个赛道,已孵化出智慧口岸、智能座舱、水果大模型等成果。

  AI从不高冷,它属于每一个用心生活、认真创造的人。

  没终点

  展会的暂时落幕,也是合作新起点。

  本届东博会现场签约155个项目,涉及AI产业生态、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助力广西打造面向东盟的AI合作高地。

  2004年首届东博会成交额10亿美元,2024年达3978亿元;参展企业从1505家增至3300家;展览面积从5万平米扩展到19.2万平米。这些数字的增长,只是合作的逗号,不是句号。

  广西谋划的“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AI发展路径越来越清晰。今年以来,已有200余家AI企业来桂洽谈合作,签下70多个项目,一批北上广头部企业先后进驻。东博会期间,不少中外客商前往“南A中心”参观寻找商机。今年前8月,该中心签约国内人工智能项目51个,签约东盟国家企业16家,覆盖AI多个领域。

  技术、创意与信任在此沉淀、适配,最终沿着数字丝路奔向更广阔的天地。

  大象无形,至简至丰。

  东博会的 “没什么”,恰是服务中国—东盟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切实成果:打通阻隔、解除束缚,稳稳托起贸易互通、投资共赢的实效,更在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铺就一条民心相融的光明大道。

  (王春楠 古秀芳)

[ 责编:王文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开幕

  • 中老铁路助推咖啡文旅产业发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2.68%;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2025-09-19 09:59
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技术,开发数字化、智能化评估工具,突破青少年国防素养评估的时空限制和算力瓶颈。
2025-09-19 09:56
大质量恒星是指质量大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它们往往形成于大尺度、复杂且高度动态的气体环境中,在宇宙演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2025-09-19 09:53
近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本次任务中的一颗卫星使用了全球首款卷式全柔性太阳翼。
2025-09-19 09:48
秋日的阳光遍洒层层山峦,照得坡地上整齐排列的深蓝色光伏板熠熠生辉。
2025-09-19 09:38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