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9月14日,由中国油画学会、广西艺术学院、广西美术家协会、广西美术馆联合主办的“交融与共生:2025第二届中国—东盟美术作品双年展”在广西美术馆开幕。
展览面向中国及东盟国家艺术家公开征集作品,共展出178件美术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雕塑等多元美术门类。展览以多元美术形式展现中国与东盟各国艺术形态与审美观念的交融,探讨科技与人文艺术的相互促进,作品既承载着各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与审美意趣,也传递着艺术家对时代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堪称一场兼具民族特色与国际视野的视觉艺术盛会。
展览期间还举办“交融共生与文明互鉴”学术研讨会,20多名本土美术家和艺术理论名家,以及30多名本土青年美术家和艺术理论家,围绕“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美术交流与互动”“中国-东盟美术创作的现状与未来”“数字时代的美术创作:虚拟现实、AI艺术与NFT的挑战研究”三个主题进行研讨。
本次展览延续上一届“交融?共生”的核心主题,既呼应中国与东盟长期以来的合作传统,也彰显了新时代双方对多元文化共荣发展的共同追求。从美术创作的专业维度来看,展览呈现出三个特质:一是“在地性表达”与“全球化视野”的深度平衡。中国艺术家将地域特色与当代写实主义、表现主义语言相融合,让本土题材具备了更广阔的艺术解读空间,东盟艺术家则聚焦东南亚热带自然景观、多元民族生活场景,既保留了鲜明的本土文化基因,又融入了当代艺术的观念与手法。二是“媒介语言创新”与“艺术本体坚守”的辩证统一。参展作品涵盖油画、中国画、雕塑、水彩、版画等多元门类,其中油画作为兼具西方艺术基因与东方文化融合潜力的媒介,成为中外艺术家对话的重要载体。不少中国油画家在创作中探索“东方写意精神”与油画语言的结合,通过弱化透视、强化色彩情感表达,让油画作品呈现出“似与不似之间”的东方美学意境,东盟国家的油画家则擅长将本土传统工艺与油画材质结合,既拓展了油画的媒介可能性,又坚守了油画在色彩、造型、质感表达上的本体优势。三是“时代命题回应”与“艺术人文关怀”的有机融合。本届参展作品中,既有聚焦“生态保护”的创作,也有关注“民生发展”的作品,更有展现“文化传承”的创作。作品既回应了时代发展的核心议题,又饱含对人的生存状态、情感需求的关怀,体现了中外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情怀。展览展出至9月21日。(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