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5面向东盟国际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在南宁开幕
拥抱智能 共创未来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李新雄
半城绿意半城诗,一脉秋光一脉情。跨越山海,共赴科创之约。
9月16日上午,2025面向东盟国际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在南宁开幕。大会以“拥抱智能,共创未来”为主题,由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自治区科技厅主办。大会汇聚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科技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院士专家、企业代表,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向善发展与普惠应用,携手推动区域科技合作成果惠及民生。
会场内外,浓浓的科技味
“我是本次大会的智能主持人小科。首先,请允许我介绍现场出席本次大会的领导及嘉宾……”开幕式上,人形机器人主持人“小科”富有磁性的男中音和字正腔圆的介绍收获了热烈的掌声。
小科机器人“出生”于北京,千里迢迢来到南宁后,经过广西产研院人工智能所专家的精心调教,变得愈发聪明,在这一科技创新国际盛会上露了一手。
浓浓的科技味是本次大会的一大亮点。
除了让机器人现场主持外,主办方还创新设计了一个有趣环节,开幕式会场变成了人工智能新产品的体验场,这样的安排让东盟嘉宾颇感新鲜。
“开会时我戴着这款特殊的眼镜,样子跟普通眼镜差不多,但它能实时翻译多种语言,还能拍照、支付,很神奇。”马来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院长诺莉丝玛·伊德里斯第一次来南宁参加面向东盟国际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体验了杭州生产的人工智能新产品后赞不绝口。
这款由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AI人机交互产品,目前已在东盟国家落地。智慧医疗、智慧文旅产业方面都有它不俗的表现。
会场里,人工智能产品备受欢迎。会场外,AI技术也大放异彩。人形机器人成了称职的迎宾小助手;四足机器狗热情地围着你撒欢卖萌;“含金量”高的垂类大模型让广西有色金属企业可以“点石成金”……主办方精心设置的“人工智能+”互动体验区,为参会嘉宾带来沉浸式科技体验。
干货满满,发放政策大礼包
中国与东盟国家如何更好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共建“智能丝路”,共享数字经济?
《面向东盟人工智能赋能发展科技能力提升行动三年工作方案(2025—2027)》给出了清晰的思路。
会上,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孙键发布了上述方案。方案明确了六大重点内容: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联合研究开发;打造东盟国家特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加强人工智能人才联合培养与交流;建设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合作网络;推动人工智能基础能力共建共享;携手开展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通过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人工智能技术交流、产业赋能、能力共建和人才培养,共绘智联东盟发展蓝图,联合营造良好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
“到2027年,我国基本建立与东盟各国的人工智能合作体系,打造若干立足东盟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合作平台和品牌活动,形成一批中国与东盟的人工智能合作示范案例。”孙键表示。
牵手AI,广西与东盟共觅商机
在人工智能的全球赛道上,广西决心“不能缺席、不能落后”。牵手AI,广西与东盟共觅商机。
会上,广西发放了政策大礼包,发布了支撑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建设的系列项目,包括启动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开源联盟;推出动力装备、有色金属、智慧水运、糖业、车联网等首批行业垂类模型项目;面向东盟发布一批覆盖交通、农业、医疗等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合作项目;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实施面向东盟“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研修计划,形成“政策引领+项目落地+要素保障”的完整闭环,为构建区域科技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
与此同时,大会还举行了近10项中国—东盟科技合作成果签约仪式,合作覆盖6个东盟国家,涉及技术转移、平台共建等领域,为区域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按下“加速键”。
“广西与东盟人文相亲,拥抱智能时代,聚焦国家所需、广西所能、东盟所盼,全力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包容普惠共享,共同提升中国—东盟科技创新水平。”自治区科技厅负责人一语中的。
为此,广西打出“组合拳”——
共建高水平人工智能创新合作平台。整合集聚产业资源和创新要素,建设一批广西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与东盟国家高校、院所、企业建设10家以上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
联合开展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攻关。实施100个以上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应用攻关项目,聚焦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海洋、文旅、教育、医疗等领域,支持国内人工智能企业参与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开发,联合研发基于本地语言的垂类大模型,赋能千行百业创新发展。
共同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合作生态。探索建立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海外工作站,举办技术对接、企业出海、展览展示及创新创业等交流活动。
加强人工智能人才联合培养与交流。依托广西人工智能学院,面向东盟招收留学生,共同打造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业孵化、国际合作”于一体的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基地。
《 广西日报 》( 2025年09月17日第 0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