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9月6日,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广西柳州举行宝骏“三智”深化合作签约仪式,双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面升级。这一举措,正是柳州市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制造”行动、全力打造广西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暨产业集群创新基地的最新实践成果。
作为我国首个累计产销量突破3000万辆的中国品牌车企,上汽通用五菱正加速推进“电智化、数字化、全球化”战略变革。而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已构建起智能网联汽车全栈技术体系,为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提供关键支撑。根据此次协议,双方将聚焦辅助驾驶、智能座舱、智能制造“三智”领域深化合作,联合开发搭载华为先进智能技术的全新车型,共同推动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网联化高质量发展。事实上,自2018年起,双方已在工业互联网、云计算、5G技术等领域开展合作,此次签约标志着双方合作正式迈入深度协同的新阶段。
传统产业借“智”升级,焕发新活力
当前,柳州以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依托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的政策契机,推动汽车、钢铁、工程机械等重点行业的435家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加速前沿人工智能技术在企业生产中的落地应用,助力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在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上汽通用五菱围绕辅助驾驶、智能交互、智能管理、智能运维等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关键技术,持续深耕15年,积累了一系列创新性技术成果。目前,该实验室已获批自治区科技尖峰行动专项36项,获得超两亿元科技经费支持;通过联合清华大学等高校,采用“1+3+N”创新模式,建成22个子实验室,组建起超5000人的研发团队。在核心技术突破上,实验室的智能驾驶技术摆脱了对常规地图的依赖,成功研发出全国首个可覆盖全国的无图高速智能领航系统。
柳州市科技局局长管伟荣表示,“十四五”时期,柳州将智能网联和绿色低碳作为汽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核心主线,重点支持本地企业突破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关键技术,推动产品智能化升级。2021年以来,市本级财政已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投入超1亿元科技经费,帮助企业突破91项关键核心技术,带动经济效益超478亿元。
今年以来,上汽通用五菱年度累计汽车销量突破百万辆。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韩德鸿表示:“我们将围绕新能源技术、高质量产品线及五个价值百亿的自主产业群,构建核心竞争力,持续优化技术体系,加快电动汽车与智能化技术研发,推广精益制造模式,打造更优质、更智能的产品。”
不仅是汽车产业,柳州其他传统产业也在“智”变中突破。柳钢集团大力推进“数智柳钢”建设,其冷轧厂今年投用的首个“AI数智钢卷平台”,可实时追溯冷轧钢卷全生命周期的能源成本、备件消耗等数据,实现钢卷生产成本“下线即结算”,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柳工打造的全球领先智慧工厂中,挖掘机智慧工厂实现13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年产能达2万台;装载机智能工厂构建的“地下、地面、空中”三位一体智能物流体系高效运转,仅需5分钟即可完成一台装载机下线。如今,柳工正以“全面智能化”战略为指引,深度融入柳州“智造”生态。
新兴产业凭“智”崛起,培育新动能
今年以来,柳州新兴产业持续释放活力,新质生产力加速推动制造业变革。全区首台工业人形机器人在优必选柳州智慧工厂成功下线,并迅速投入东风柳汽商用车智能制造工厂的生产环节,实现“柳产人形机器人”造“柳产车”的产业闭环;广西首批功能型低速无人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牌照正式发放给柳州无人驾驶汽车,标志着广西无人驾驶汽车从封闭场地测试迈入开放道路测试阶段,柳州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再跨关键一步;飓芯科技国内首条量产氮化镓激光器芯片产线实现满产达产,上半年产值同比增长107%,为我国光电子科技与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风电产业形成“串珠成链”的发展格局,嘉泽、金风等“链主”企业的带动效应持续显现。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长波认为:“通过机器人替换重体力、高危险及影响身体健康的岗位,能为企业降本增效提供重要助力。”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无人驾驶业务负责人李龙杰也表示:“我们将持续加大无人驾驶产品研发力度,实现从低速到中速再到高速的全层级产品序列开发,未来将结合上下游产业链,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新能源汽车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业迭代升级。”
目前,柳州已构建起“智造能力+场景应用”双轮驱动的“人工智能+”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全市拥有42家智能终端及机器人制造企业、12家广西智能制造标杆企业、75家智能工厂、62家数字化车间,具备年产2万台智能服务机器人的能力,形成覆盖六大系列50多种规格的机器人产业体系和智能终端设备产业链集群。今年1-7月,全市人工智能产业产值达57亿元,同比增长23.7%;累计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2个,总投资39.84亿元,完成工业投资3.56亿元,同比增长11.3%。
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王颖介绍:“柳州计划未来五年,为新兴产业终端产品开放超100个示范应用场景,探索打造全空间无人示范区。我们将整合政府、企业、学校及社会各方资源,通过应用场景突破产品‘首试首用’瓶颈、开拓市场空间,促进产业与市场高效衔接,助力新型工业化目标实现。”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