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条条细流汇茶江,小小治理护瑶乡。在广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基层社会治理的涓涓细流,正汇聚成守护民生福祉、筑牢平安根基的磅礴力量,勾勒出社会安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的图景。
“多亏法官,我家房子渗水问题终于解决了!”该县人民法院莲花法庭历时3个月,化解了一场横跨30年的排水纠纷。1996年,杰某与邻居海某因排水沟权属、通行起分歧。2024年海某翻建房屋抬高空坪,致杰某家渗水,矛盾激化。今年3月,杰某诉至法庭。庭长周洋武带队查案卷、赴现场测量绘图,经十余次勘察与调解,双方和解,海某清除废渣并修排水沟,三十年积怨得以化解。
近年来,恭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走进“广西民族特色村寨”西岭镇西岭村,滨水步道旁草木葱茏,村民悠闲散步。村辅警莫祝艳任职3年,是村民的“安全贴心人”。此前有村民险些被骗,因她提醒“自称银行、公安局要转账的勿信,及时联系她找派出所核实”,如今村民有疑问先找她。这安全感源于西岭镇“一村一辅警”政策,村辅警凭“人熟、地熟、情况熟”,开展防火宣传、防溺水教育等,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恭城按“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人尽责”要求,以网格建设为核心,划分232个基层网格、137个专属网格。通过制定服务管理流程图、明确网格员职责、绘制网格与责任区划图,构建高效网格体系。各村还设网格员主导的网格微信群,推进综合治理、法律服务等工作,夯实治理根基。
恭城注重发挥政法单位主力军作用,推动政法干部、“三官一律”下沉网格。县法院设村级法律服务站,前移矛盾化解端口;县检察院建村级妇女和未成年人保护站;县公安局实行案件回访机制;县司法局推进乡镇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同时,推动法律明白人、法律顾问、群防群治队伍融合,常态化开展治安巡逻、法治宣传等,拉近政法队伍与群众距离。
恭城瑶族自治县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江选文表示,全县以“绣花”功夫做好民族地区基层治理,以“微治理”成效支撑社会稳定“大格局”,让瑶乡更祥和安宁。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周仕兴 通讯员曹长青、刘先春、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