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入夏以来,广西钦州市犀丽湾迎来旅游高峰,游客较往年增多。68岁当地居民林伯望着这片水清沙白的海滩感慨万千,这里曾是垃圾成堆的烂泥湾。作为土生土长的犀牛脚镇居民,他见证了犀丽湾7年来从生态“痛点”到滨海“明珠”的转变。今年6月9日,钦州犀丽湾生态保护修复案例入选2025年联合国海洋大会全球“蓝色伙伴关系”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优秀案例,是广西唯一入选案例,为全球海岸带综合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昔日伤痕:海岸线上的生态之困
犀丽湾位于广西钦州市三娘湾管理区犀牛脚镇,濒临北部湾,有10公里长海岸线,其中2.8公里是连片砂质岸线海滩。早年间,受气候变化影响,犀丽湾常年遭风暴潮、海浪侵蚀,2021年天文大潮时滩面最大侵蚀深度超2米,海岸线后退逾10米,威胁沿岸居民安全,也让文旅产业陷入困境。
据悉,2019年之前,因无序开发和监管缺失,这里成了生态治理难点。沿岸有37处违规搭建的海鲜大排档、养殖棚舍,过度捕捞使浅海珊瑚礁覆盖率不足5%,中华白海豚踪迹渐少。
当地渔民黄永强曾常年在此停靠渔船,他坦言过度养殖和污染让海域生态濒临崩溃,300多户以海为生的渔民面临“无鱼可捕”的困境。钦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马俊回忆,2018年首次采样时,近岸海域水质常年不达标,沙滩遍布生活垃圾,退潮时滩涂有污水直排的黑色痕迹,而如今这里已变成靓丽海湾,吸引众多游客。
系统修复:科学施策唤醒蓝色海岸
2019年起,钦州市启动犀丽湾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将其纳入“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重点项目。三娘湾管理区副主任张宏表示,工程摒弃“头痛医头”的简单整治,采用“陆海统筹、系统治理”思路,分三阶段推进:拆除沿岸所有违规建筑,清理海洋垃圾和底泥污染;实施沙滩修复和植被重建,种植1.2万株耐盐碱植物;划定生态保护区,投放300个人工珊瑚礁体,重建海洋生物栖息环境。
2022年,钦州市创新构建“立体防护网”,修建抛石沙坝,构建“沙滩—护坡—防护林”综合体系,统筹疏浚砂石综合利用等,累计清理岸滩垃圾海岸面积82.72公顷,修复沙滩2.52公里、沙生植被3.25公顷,沙滩侵蚀防护效能提升63.38%,滩肩平均宽度达50米,绿化覆盖率超80%。为确保修复效果,当地建立“政府+科研机构+社区”协同治理机制,广西海洋研究院定期监测,犀牛脚镇组建20人民间护海队日常巡逻清理。护海队队员李大姐称,现在涨潮时能看到小鲨鱼、石斑鱼游到浅滩,这在以前难以想象。
经过整治,犀丽湾获“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广西文化旅游打卡点”等荣誉,海域海水水质稳定达二类标准,鸟类种群增至30余种,广西重点保护物种占三成,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
生态红利:绿色发展惠及民生
生态修复不仅改善了环境,还催生了发展机遇。2023年,犀丽湾获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年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民宿等产业增收3000多万元。曾为渔民的黄永强转产开起海鲜大排档,旺季一天能赚2000多块,比捕鱼稳定。
景区入口的生态展示馆数据显示,治理后近岸海域水质稳定达二类标准,沙滩沙质优良率提升至95%,海洋生物种类从2019年的37种增至89种,中华白海豚出现频次提高3倍。景区负责人介绍,每日游客量严格控制在5000人以内,推行“无痕旅游”模式,垃圾全部分类回收和资源化处理。
“生态保护修复+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让生态“颜值”转化为绿色“产值”。赶海挖螺、休闲度假等项目吸引众多游客,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大幅提升,直接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间接带动2000余名渔民转型,推动周边传统渔村向滨海旅游村转型升级。
夕阳下,余晖洒在海面上,孩子们在沙滩嬉戏,红树林随风摇曳,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是犀丽湾生态保护修复成果的生动写照。当地渔民黄建强说:“保护好这片海,它总会带来惊喜,也让我们体会到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的实惠。”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仕兴 通讯员 韦善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