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八桂石榴籽,青春边疆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赴龙州县开展为期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实践"为主线,通过红色教育、边境实践、民族团结、非遗传承等特色活动,在边疆热土上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实践团深入龙州县红色教育基地,冒雨重走3公里红军古道,体验革命艰辛。通过参观龙州起义纪念馆、祭扫烈士陵园2380座烈士墓,成员们深刻感悟革命精神。在布局村、科甲村走访革命遗址时,“一座村庄就是一个哨所”的标语让学子们体会到边疆人民的家国担当。
实践团重走红军路
在那花、水口口岸,实践团聆听边警讲解边境贸易发展现状,观摩体验智能查验流程,切身感受科技赋能下通关效率的显著提升,深刻理解“科技强边”的战略意义。武德乡乡长苏尚竹带领实践团前往915界碑开展巡边护边实践。界碑前,他深情讲述界碑历史沿革,分享扎根边疆的工作心得。护边员现场分享巡边故事。通过沉浸式教学,“国土在我心中”的信念深入人心。
巡边护边活动合影
实践团来到城南社区等安置点,开展“壮汉双语”安全宣传,普及安全知识;指导各族儿童创作民族特色团扇200余幅,为老人拍摄“民族团结全家福”,用镜头定格温情瞬间。
实践团拍摄的“民族团结全家福”
在壮锦传承人李素英工作室,同学们切身感受“每一根线都要用心对待”的匠人精神令人敬佩。天琴大师秦华北虽失去两指仍坚持传艺的事迹令人动容。依文工坊“非遗+企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既提高了传承人收入,又扩大了文化影响力,为非遗活态传承探索出新路径。
李素英老师讲解编织技艺
实践团还深入访谈多位扎根边疆的老党员、老战士,聆听他们保家卫国的感人事迹以及建设边疆的奋斗经历。他们勉励青年学子要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在边疆热土书写青春华章。
其间,实践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运用无人机航拍和三维建模技术,完成15个村屯的VR全景数字档案建设,为342户村民进行房屋安全检测,并运用遥感技术对弄岗保护区开展测绘,为“千年蚬木王”建立健康档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助力乡村振兴。
中山村VR全景图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仕兴 通讯员 石明成 梁祖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