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报讯(记者 卢 茜 通讯员 王富国 赵 恒 侯世英 张 威) 近日,在广东务工的党员岑韫手机“嘀”的一声响起,一条来自家乡党支部的学习提醒跃入眼帘,“本月主题党日学习资料已上传,请查收并按时完成学习”。这是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镇民权社区党总支书记颜志梅在流动党员微信群发出的通知。“过去打电话都找不到人,现在在群里发个通知,大家能回复,也能及时进行学习。”岑韫说道。
隆林各族自治县地处桂西山区,是苗、彝、仡佬、壮、汉等多民族聚居地。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流动党员管理成为基层党建的难点。如何破解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学习难跟进、作用难发挥”的困局?该县以问题为导向,创新健全“四维联动”机制,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构建“数字”体系,确保“流动不流失”。该县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全周期、动态化、精准化的流动党员信息库和管理平台,实现党员“流动轨迹清晰、管理服务在线”。通过“一人一档”动态管理台账,每季度开展精准摸排,确保流向清、从业清、住址清、组织生活清。今年以来,借助“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管理体系,累计建档管理流动党员1048人,其中流出党员856名、流入党员192名,真正做到了流动党员管理的“精准画像”。
创新教育载体,实现“流动不流学”。“我从山东到广西隆林做生意,党组织还没有忘记我,让我能参加今天的主题党日活动,我心里很激动……”近日,一场特殊的主题党日活动在该县党校开展,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余名流动党员齐聚一堂,共上一堂纪律党课,共同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近年来,该县针对流动党员实际,积极创新学习形式与内容,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兼顾的分层分类教育体系。通过邀请流动党员参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创新开展“异地党员故事会”,让流动党员在分享中增强情感联结。同时,采取“线下补课+线上联学”双轨模式,采取集中“充电”与上门“送学”的温情举措,依托“党员教育系统”“学习强国”以及微信等多元化平台,定期向流动党员精准推送学习资料包,确保学习教育全覆盖。
搭建实践平台,彰显“流动而有为”。该县创设多样化、接地气的实践载体和激励机制,促使流动党员实现从“服务对象”到“治理力量”的角色转变。组建孤寡老人帮扶、留守儿童关爱、困难家庭援助等流动党员志愿服务队,组织流动党员定期开展走访慰问、结对帮扶等活动。在村(社区)增设报到窗口,精心设置纠纷调解、森林防火、移风易俗等一系列志愿服务岗位,引导流动党员在服务群众、基层治理中亮身份、作表率。今年以来,已成功组织开展了18次志愿服务活动,有效推动了流动党员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深化共建机制,变“分散为凝聚”。健全常态化联系关怀和多方协同机制,变“单兵作战”为“集团会战”,构建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紧密配合、职能部门高效联动的工作格局。通过定期交流情况,共同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让流动党员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力量。今年以来,已成功开展流出地与流入地的联络活动4次。建立“一对一”结对联系制度,由基层党组织成员、党小组长与流动党员结对,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定期沟通,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按地域、行业组建互助小组,推动流动党员在生活、就业、维权等方面互帮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