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为科普实践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方法路径,其中明确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群众性、社会性和经常性,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多年来,广西持续以“因地制宜”的方式,为基层科普赋予新的涵义。
立足本土搭建国际科普桥梁
广西科协立足区位优势,将本土品牌科普活动注入国际化元素。近期,第22届广西青少年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竞赛暨跨区域面向东盟国家邀请赛如约在贵港开幕。来自中国和东盟国家的1050支队伍,约6000名青少年、教练员、观摩人员等汇聚贵港,同台竞技、展示创新风采。广西科技馆馆长黄星华介绍,广西机器人竞赛自2019年起创新引入东盟国家参赛队伍,现已成为中国-东盟青少年科技教育交流的重要载体。云南个旧市第一中学高二学生王博源表示,“竞赛让前沿科技从书本走向现实,既锻炼逻辑思维,又激发创新热情。”这种“接地气”的实践模式,有效提升了青少年科学素养,更搭建起中国与东盟国家青少年友谊的桥梁。
推动流动资源赋能区域发展
近年来,广西通过不断深化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将流动科普资源作为深入基层的重要方式,促进民族地区全民科学素质均衡发展。广西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黎宁表示,广西以科技馆为抓手,通过资源共建、场馆联建等方式,构建了“引进来+走出去”的立体化科普网络。被誉为“科普轻骑兵”的“科普大篷车”作为广西现代科技馆体系中的流动科普设施,如今已穿越蜿蜒山路,把科普资源带到层叠的山峦之间,足迹遍布广西各地,让身处边境地区的青少年也能接触到科学的魅力,进一步打通科普服务公众的“最后一公里”。
在推动科普资源下沉、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同时,广西科协将科技馆建设作为重点课题。黎宁介绍,截止2024年底,广西的科技馆总数已达17家。“依托广西科技馆丰富的展教资源及科普活动,推进‘模块化+个性化’,实现共建共享,助推市县科技馆建设。”她说,“如今我们已培养了一支强有力的科技馆人才队伍,团队成员辐射到全区各地,指导、协助建成的市县科技馆,有力地推进了广西科普事业的发展。”
如今,在数字化背景下,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科技馆建设也面临着从传统展示空间向智能化交互平台的转型。黄星华表示,广西科协正在积极筹建凭祥科技馆,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科技馆建设中的应用场景。“凭祥作为我国边境口岸,凭祥科技馆未来将成为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建设的一座智能化、互动性强的示范性科技馆。”
乡村科普“土办法”蕴含“新智慧”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陈双村的广场上,乡村科普“大喇叭”每日准时响起。不同于当今互联网信息传播手段,乡村“大喇叭”盛行在这个壮、汉、毛南、苗、瑶等少数民族集居的村落中,“大喇叭”已成为当地科普的一种重要手段,迅速而广泛地向村民们传达各类通知、通告以及预警信息,在乡村科普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党委常委、副县长(挂职)聂云鹏表示,乡村科普要因地制宜,科普工作还要结合地区发展的需要。针对农民 “靠经验种田、凭感觉施肥”的现状,当地组织“专家进村、技术培训、实地指导”开展精准科普。聂云鹏表示,日常会邀请农业领域专家和科研人员,在农民劳作过程中进行指导和培训,同时运用电视、纸媒、网络等多种形式,帮助农民进行土壤肥力科学判断,了解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
科普的核心在于让科学知识“活起来”,真正融入公众生活,不仅要坚持科学性与通俗性并重,又要符合需求导向与因地制宜结合。从国际交流的竞技场到山区的科普车,从现代化的科技馆网络到乡村的“大喇叭”和田间地头的技术指导,广西科协为基层科普提供了“从需求出发、用实效落地”的鲜活样本。这些“因地制宜”的实践,有效拓展了科普的广度和深度,让科学变得触手可及,切实提升了全民科学素养,也为区域发展和国际交流注入了科技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