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暑假期间,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鼓脉相承”壮族会鼓非遗传承实践团赴马山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以国家级非遗壮族会鼓为载体,创新“研、制、练、演”全链条实践模式,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
数据筑基,科学调研锚定传承方向。实践团制定“调研-学习-实践-传播”四阶工作方案,深入城区社区、乡镇村寨开展问卷调查,系统分析民众对会鼓文化的认知度与传承需求。从青少年参与意愿到文旅融合期待,详实数据为后续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对话传承,解码千年鼓韵文化基因。团队向市级非遗传承人蓝庆阳学习会鼓的演变历程。通过“单槌点”“双槌花”等技法演示,在传承基地展示馆,触摸宋代战鼓、清代祭祀鼓等珍贵遗存的历史脉络。
匠心制鼓,沉浸体验传统工艺。实践团参与会鼓制作全流程:从选材识料、挖凿鼓身,到蒙皮固定、自然风干。队员们亲手处理樟木鼓身、上等黄牛皮鼓面,在“选材—蒙皮—晾晒”的完整工艺中体悟“一鼓一世界”的匠心。
向蓝庆阳学习会鼓技法
广场展演,青春鼓韵点燃传承热情。在马山县体育馆广场,实践团师生接力击鼓,传统技法与青春创意交融,汇聚成震撼人心的合奏。
这场融合传统技法与青春创意的表演,赢得现场民众阵阵喝彩。此次展演不仅是实践成果的生动呈现,更是非遗传承从“课堂认知”走向“实践表达”的体现。
实践团开启马山会鼓的展演
千年会鼓韵,青春正当时。团队创新“四维一体”传承模式:以“研”明方向、以“制”践匠心、以“练”铸精神、以“演”传文化,实现非遗传承从理论认知到实践深耕的跨越。(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周仕兴 通讯员 冀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