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当下,人工智能(AI)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传统产业,赋能千行百业转型升级。AI浪潮扑面而来,速度之快、迭代之新,让“人才是否跟得上”成为横亘在面前的一道课题。广西如何在这轮浪潮中破局前行?带着这份追问,记者走进高校与科研院所,探寻广西AI人才发展的突围之道。
人才困境:冰火两重天的博弈
AI人才荒,并非广西独有。数据显示,我国AI人才缺口高达400万,东盟形势更为严峻。然而,当全国上下齐呼“缺人”时,广西的处境尤为复杂——这是一场产业升级雄心与人才储备短板之间的巨大落差,更是区位门户优势与人才外流现实的鲜明反差。
广西正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赛道,但高端AI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作为中国—东盟开放门户,广西坐拥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却长期面临着一个尴尬:辛苦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流向长三角、大湾区,本地培养能力薄弱,成为卡住脖子的关键一环。
图片桂电在华为ICT大赛实践赛基础软件赛道中斩获全球特等奖。桂电供图
“广西电子信息行业80%的骨干,都出自桂电。但AI人才的匮乏,仍是制约发展的核心瓶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桂电”)校长张文涛一语道破现状。
作为国内首批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校之一,桂电在AI教育领域深耕多年,已初步构建起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链条。然而,这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不得不直面的严峻现实:放眼全区,纯工科院校仅有4所。其中,AI相关专业占比,除了桂电达67%外,其他院校均不足50%。
“广西AI人才的‘池子’太小了,无论是基础应用型人才,还是高端研发型人才,都极度短缺。”张文涛的话语里透着紧迫。
图片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开展2025年夏季“小学期”教学和创新实践工作。桂电供图
在这场席卷全球的AI浪潮中,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广西,正面临着北上广深难以想象的“人才洼地”。这个洼地,不仅制约着本地产业发展,也使得广西在区域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北上广深都有与高端人才紧密挂钩的成熟产业生态链。没有人才,就没有产业,这正是广西最大的短板。”广西科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黄廷磊一针见血,点明了广西AI发展的核心困境。
困局已定,常规路径难通。广西若想在这轮AI浪潮中不缺席、不掉队,必须拿出非常规的发展思路——选择,往往大于努力。广西没有选择在研发端与强手“硬碰硬”,而是另辟蹊径,以“集成者”的姿态,在开放的应用场景中寻找破局之道。
黄廷磊清晰地指出了突破口:“‘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这条路径非常好!与其在研发端血拼,不如在集成端换道超车,巧妙绕开最硬核的人才短板。”
面对短期内难以填平的人才鸿沟,广西选择化被动为主动:首批开放16个应用场景,其中5个场景已“揭榜挂帅”。“广西拥有东盟广阔的应用市场,我们通过开放场景,撬动头部企业携技术落地,人才短缺的劣势反而成了谈判主动权。”黄廷磊语气笃定,策略清晰。
为我所用:本地培育+场景育人
“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这看似悖论的“两难”,是不少企业和院校共同的痛点。传统的培养模式,常常导致学生理论知识“悬在空中”,实操能力与企业需求“隔河相望”,优秀的AI算法专业毕业生更是凤毛麟角。
面对这一结构性矛盾,广西正奋力探索一条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路。在南宁市江南区的桂电南宁研究院,时常能看到这样颠覆传统的一幕:华为的工程师与在校研究生肩并肩调试代码;润建集团的项目任务书摇身一变,成了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
“我们设立桂电南宁研究院,就是要将场景‘移植’到校园,让学生们在毕业前就能参与企业的实战项目中。”张文涛介绍,通过“企业出题、科技答题”的机制,理论教学与产业需求实现了无缝对接,一举打通了从知识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2025年,这里将迎来500名东盟留学生,为人才池注入国际活水。
图片桂电南宁研究院。桂电供图
图片
桂电南宁研究院和南宁产投集团以及相关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基地。桂电供图
不止于此,桂电还率先创立“概念验证中心”,专注于科技成果产业化可行性的关键验证,将产学研拧成一股绳。这个平台直击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的痛点,为企业节省下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如今,中心已成功促成多个科研成果落地生根,成为连接实验室与市场的桥梁。
“当前AI人才的瓶颈,很大程度上在于‘技术落地断层’。”桂林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谢晓兰精准剖析道,“企业需求往往是碎片化、场景化的,而高校的知识体系则高度结构化、理论化,两者之间存在‘错位’。同时,本土中小企业的AI改造能力普遍不足。”
为解决这一痛点,桂林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构建了“基础通识+专业融合+实践创新”的三层进阶式课程体系。学院与华为、广西汽车集团、平陆运河集团等企业携手,共建联合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着力培养智能制造、智慧文旅、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复合型AI人才。
过去,广西习惯于引进头部企业来解决技术难题,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本土企业的内生成长。“培育壮大本土企业,不能再缺席了!”黄廷磊呼吁,政府在制度设计和政策落地过程中,要让本土企业深度参与,鼓励龙头企业带领本土中小企业组成联合体,共同承接重大项目。
南宁职业技术大学教授苏叶健则提出“双栖导师制”构想:每位学者都应同时对接一家扎根广西的本土标杆企业(如柳工、南南铝加工)和一个东盟研究机构,形成“本土场景—国际视野”的双向知识流。
“这不是简单嫁接资源,而是通过‘问题共研—数据共享—成果共创’的机制设计,让学生在糖业智能分拣、跨境贸易算法等真实场景中完成知识迭代。”苏叶健解释说,“从‘课堂输入’到‘生态反哺’,这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根本性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宁刚启动的AI赋能千行百业超级联赛,“人工智能+汽车”创新大赛的青年赛道则主要聚焦高校学生和初创企业,为参赛团队提供充分发挥创意与想象的空间。参赛团队可以围绕“人工智能+汽车”这一主题,提出技术创意、软硬件设计或综合解决方案,展现创新思维与技术能力。
人才生态突围:构建面向东盟的创新极
长期以来,高端人才供给深陷“引才难、育才缓、留才弱”的困境,进一步加剧了创新资源区域分布的不均衡。广西的高端人才困局,本质上是知识生产体系与区域产业升级需求的错位。要破解这一系统性难题,必须寻求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只为广西服务?格局小了!我们的使命在于服务东盟!”在黄廷磊看来,广西手握的是丰富的应用场景和集成能力,缺的是为这一切构建基础的制度创新、平台架构与标准输出。这“三重突围”,是广西在AI时代必须打的硬仗!
他举了个生动的例子:当年杭州拿出150万元扶持梁文锋创立DeepSeek,这就是典型的“雪中送炭”。杭州的“人才30条”模式,恰恰证明了精准政策设计的巨大威力。政策创新不能只做“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广西不能只把目光盯在“引进大厂”上,更要在制度层面给予本土企业更多实实在在的支持。
立足自身特色,广西的棋局已向东盟延伸。广西正全力打造“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东盟语言处理研发中心”等跨境创新平台,合力打造跨境产业生态。
借势独特的区位优势,广西可探索在深圳、杭州等国内AI高地设立“广西科创飞地”,在新加坡等科技创新前沿设立研发基地,以“柔性”方式引进顶尖人才——以解决关键问题为导向,“聚一点,带一批”。更可大力推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头部高校在南宁创办东盟校区或研究院,从根本上破解高端人才引进的难题。
黄廷磊反复强调一个关键点:未来的竞争在标准!“输出东盟应用”的宏伟蓝图,必须伴随着“标准制定”的同步推进。“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确保中国与东盟智能生态无缝兼容。谁掌握了标准制定权,谁就掌握了智慧东盟未来发展的主导权。”
此外,黄廷磊还发出迫切呼吁:广西亟须筹建自治区级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这需要全国知名的院士团队牵头,引进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等前沿方向的顶尖专家加盟。实验室的技术能力和汇聚的高端人才,必须足以支撑这个领域的长远发展。
“建立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对广西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有了这样一个高能级的创新平台,高端人才自然会汇聚而来。”黄廷磊的话语掷地有声,充满期待。
【采访手记】
这场关乎未来的AI人才战役,胜负关键或许不在于培养了多少博士,而在于能否让每一颗人才的种子,都找到能扎根、能生长的沃土。当广西的AI人才不再为“论文”与“车间”的断裂而彷徨,今日的“人才洼地”,终将崛起为连接中国与东盟未来的智慧枢纽。
人工智能时代大幕已拉开,广西迎来用AI来创新和创造新的发展机会的最好时候。这场AI人才困局的突围战,并非对北上广模式的照搬,而是以“集成者”身份整合尖端资源。当制度创新的阀门撬动人才流动的壁垒、跨境合作的平台搭成、创新标准开始辐射东盟之时,一个真正服务于区域智慧未来的“广西路径”,亦将破土而出。
广西,正在用行动证明:后发者的逆袭超越,永远在既有的赛道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