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批评进行时 | 逝去的行动凝结为记忆的静物——读郭金世诗集《青瓦诀》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西> 要闻 > 正文

批评进行时 | 逝去的行动凝结为记忆的静物——读郭金世诗集《青瓦诀》

来源:广西文学2025-07-22 17:12

  逝去的行动凝结为记忆的静物

  ——读郭金世诗集《青瓦诀》

  张柱林

  众所周知的是,浅藏深埋在人类记忆中的情感多种多样,有些或许会永远被压抑在无意识深处,有些则会时不时涌出浮现在意识中。在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里,对记忆有一段精彩纷呈的刻画:“我进入到记忆领域的宏大殿堂内,那儿储存着各种感官所贡献的无数影像的宝藏。记忆里同样储存着我们的思虑,或经过我们的认知所增、损润饰,或经过感官触发后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有所改变。还有其他被托付和储存其中的、未被遗忘所吞没和埋葬的一切。当我进入这个宝库,想征调我需要的,有的一呼即至,有的姗姗来迟,仿佛从幽深处搜寻获取。另一方面,当我寻找其他需要的东西时,有些事情却仓促蜂拥现身,好像在说:‘难道不就是我们吗?’这时我挥动心灵之手将其从记忆面前赶走,让我所要的从躲藏处出现。有些像是听从召唤,秩序井然地从容而至。之前事件的记忆让位给后来的,如此将其重新珍藏起来,以备我需要时唾手可得。当我重述记忆时,上述种种情形便发生了。”文学固然是想象力的事业,但必须承认,作家总是首先从记忆中开掘自己的文学资源的,想象的翅膀需要立足于坚实的记忆基础之上,否则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总有枯竭的时候。读郭金世的新诗集《青瓦诀》,就能深深体会到记忆所产生的力量,对他而言,诗意不在想象的远方,就在记忆深处。

  那些曾经是山区农人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必需品的旧物件,现在确乎从诗人的记忆深处涌现出来,让熟悉这些器物的人产生亲切感,也能让没见过的人遐思。比如蓑衣,曾经是农民必备的雨具,现在只能“心甘情愿匍匐墙上”,沦为“改朝换代”的牺牲品和纪念(《蓑衣》)。蓑衣披在身上,配套的斗篷则戴在头上,现在命运一模一样,只能挂在墙壁上,“曾经阻挡无数风雨”也曾经“头顶无数烈日”的光荣烟消云散,“成为即将被遗忘的事物”(《斗篷》)。时移势易,徒然让人产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伤感。诗人不能忘怀那些旧时的环境、建筑、器具、植物或动物,它们现在或者已经消失,或者挂在墙上,或者被遗忘在某个角落积满尘土,青冈树、玉米(地、酒)、仡佬寨、走过的路……念念不忘,反复吟咏。这里重要的不是物,而是背后的人,是人的行动、作为、故事,是这些事件背后的情感。主人远行,不吃不喝不睡的大黄狗失踪了七天七夜,虽然最后回来了,但没有多久就“真的成了消失的遗物”(《大黄狗)。狗身上所蕴藏的忠诚与情义,让人类自身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如果没有长期生活中的相伴、遭遇、共同的经历(看家护院、赶山围猎),不可能有这样的深情厚谊,也不可能有这样长久的怀念,因为缺乏这种深刻的联系,那仅仅就是一条狗而已。同样,老屋如果不是因为庇护着其中生长的人,存留着一代代人的生命印记,传递着人间烟火,当然就不会值得守护(《老屋》)。在时间的长河中,在浩瀚无垠的宇宙里,这一切也许确实只是“微不足道的历史叙事”,将“化作尘土,轻描淡写”,但对于当事人而言,往事刻骨铭心,即使斗转星移,也不减少其光辉,恰如“银簪永葆信物本色”(《银簪》)。

  读者必须认识到,这些以前在桂西北山区乡村习见的事物,只有和诗人的独特个人经验,尤其是其对这种个人经验的独到描述融合到一起,才可能成为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或者导致诗歌的诞生。也就是说,必须有行动或事件的发生,才能最终凝结为记忆的静物,但这些行动/事件本身不能自动呈现为静物,必须通过诗歌的中介,将记忆搜集、融合、发酵、提纯,最终形成读者读到的美轮美奂的诗句。《灵魂的脚印》一诗,源自中国民间传说,对于最初听到这一传说的人,甚至是有点恐怖的,说是人死后,必须把生前所有的脚印都收走,才能安心前往另一世界。以“收脚印”为素材写成的作品,著名的有王鼎钧和杨绛,特别是前者,别出心裁地将其和乡愁联系在一起,言近旨远,寄托遥深。郭金世并没有明确提及“收脚印”的传说,但其中却暗含了相关的隐喻。“流落天涯”“神台上的香火”“脚印还原”等,虚虚实实,似有还无。尤其是“让自己的灵魂丢失在人间”“想象下一个脚印与上一个脚印重逢的样子”,启人遐想。“自己”是谁?新旧脚印是属于同一个人,还是各有其主?重重叠叠的脚印本身,甚至可以视为文学史自身的象征。如果说诗人各言其志,抒情多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来,并不能排除这些情感的表达、修辞,常常是将历史的、文化的意涵有意无意地融入、嫁接到个人的切身体验中,从而获得丰富复杂的韵味。这里我们且以诗集的题名《青瓦诀》为例,稍作分析。瓦作为文化和诗歌、哲学的寄托与隐喻,从庄子(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到李商隐(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在中国文化中源远流长,而“青瓦”或其常见的形式“碧瓦”更是无数文人墨客歌咏过的。青瓦这一意象虽然不能指认为中国文化这一整体,但说其内在于中国文化,就像“秦砖汉瓦”中的瓦一样,是没有疑义的。诗人自己也承认,之所以选择青瓦作为旧器物的象征,就因为其具有“沉甸甸的历史感”(《后记》)。“诀”当然是告别,据作者说,还取其“藕断丝连”“欲罢不能”之意。我倒更愿意将其理解为该词的另一常用义项,即方法、路径。当然,《青瓦诀》的直接来源是集中的《旧瓦片》,里面描写的是站在墙脚的青瓦片,已然被“新鲜事物代替”。新时代的生存法则是“物竞天择”,这当然没什么可埋怨的。但确实心有不甘,“不肯放弃”。曲曲折折,一唱三叹。最终,诗歌以“生命从一粒粒尘土开始经受火焰熔炼/在人世间遮风挡雨之后,慢慢回归尘土”作结。这貌似来自《圣经》的话,其实在多种文化中都有类似表述,但用在旧瓦片身上特别贴切,原来就是泥土,最终回归自身。瓦如此,人如此,文明亦如此。

  “诀”,确实就是整个诗集的主题。但真正的告别是艰难的。《青瓦诀》既是郭金世对逝去的过往岁月的深情回望,也是唱给传统乡土社会的一曲无尽挽歌。“日子一个个蒸发”,亡人留下的酒壶只剩“满腹牢骚与风月”(《酒壶》);曾经锋利无比的弯刀如今“被电锯或割草机抛弃”,只能感叹“人间冷暖”(《弯刀》);从前“给黑夜送去光明”的煤油灯如今则空余“无处收留的躯壳”(《煤油灯》)……诗集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抒发对于往事、自身经历、病痛的感受与体验,当然也包含种种联想与思辨,同样充满了一种欲说还休、欲拒还迎、感时伤怀的忧郁情调。也许有人会说,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的人,对于世事人情,应该当断则断、应舍则舍了,但诗人偏不。《隐忍》一诗,被置于诗集最后,非常具有象征意味。哮喘是让人难受的慢性病,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一般无法根治,所以会反复发作。诗中很多句子,都在描述这种让人烦躁的疾病症状,如“胸口被堵”“堵在喉咙/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等等。不过,这些句子也会让读者产生这是在描述某种精神状态、言语行为,或者是人生际遇,甚至是诗歌写作本身的隐喻。“围堵”与“隐忍”,真的似乎在诉说一种境遇及其反应。人生也罢,写诗也罢,不是经常处于这种进退两难、左支右绌、顾此失彼的难堪与尴尬情状中吗?借用弗洛伊德著名的说法,逝去的对象如果一直存在心中,挥之不去,就会产生忧郁的症状。《隐忍》里“走不出”“马拉松式的噩梦”等描述,是在提示我们,像诗里所说的“释怀”“平静”其实非常艰难,而“焦躁”“急躁不安”“莫名的疼痛”更可能是人生的常态。

  话说回来,郭金世写下并编成诗集《青瓦诀》,本身就是行动/事件,而不能简单地视为只是记忆的静物,将其当作残存的遗迹或灰烬。尽管不乏忧郁与哀悼,但必须承认,写诗在这里就是生命的敞开、绽放与涌现,也是试图为逝者“留下尊严”“记录……证词”(《陶罐》),可以说善莫大焉。

  【作者简介】张柱林,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出版《一体化时代的文学想象》等专著,主编或参与编撰著作多部。在《当代作家评论》《光明日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海内外报刊发表文艺评论、散文等作品多篇。曾获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广西社科奖、广西文艺评论奖、《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奖等奖项。

  (原发于《广西文学》2025年第6期)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开幕倒计时1天

  • 倒计时1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