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粤港澳大湾区AI现场@广西
“湾”有引力,广西是搭便车还是开新路?
■广西云-广西日报AI体验官大湾区行报道组记者:王春楠、龚文颖、罗婧、谢琳琳、梁菡、付玮烨、古秀芳、邹财麟
《 广西日报 》( 2025年07月22日第 002 版)
在数字华夏(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广西云-广西日报AI体验官在了解仿生人形机器人夏澜的功能。
在腾讯滨海大厦,广西云-广西日报AI体验官在体验视频号直播带货。
AI体验官 行走中国现场 直达东盟脉动12·粤港澳大湾区
广西云-广西日报AI体验官大湾区行报道组
当人工智能的浪潮漫过珠江口,浸润北部湾,八桂大地正上演一场跨越山海的协同创新。
在粤港澳大湾区,1500多家AI核心企业灿若星辰。广西云-广西日报AI体验官探访了其中10多家优秀代表,清晰地感受到人工智能浪潮的澎湃——奔涌于湾区各城市之间的,不仅是资金流、技术流和人才流,更是打破地理边界、重塑产业结构的迫切需求。
毗邻大湾区的广西,同样渴望加入群雄逐鹿的征途。探访期间,AI体验官一直在思考:广西如何探寻从“跟跑”到“特色领跑”的破局之路,在新领域新赛道迎头赶上?
后发,如何先至?
作为我国AI产业的先行省份,广东具有明显的早期布局优势,在2018年就印发了《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以深圳、广州为双核,打造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这种战略前瞻性,为大湾区AI产业发展赢得了宝贵的窗口期。
算力、算法和数据是AI产业的三大基石。在“打基础”这件事上,广东可谓不遗余力,涌现睿思芯科、华为昇腾、鹏城云脑等一批叫得响的企业和品牌。AI体验官此次探访的云天励飞便深耕算法领域,“云天天书”大模型和“深目”AI模盒,在数字政府、城市治理等领域大放异彩。
“依托粤港澳的科研实力和珠三角产业需求,广东汇聚了从芯片算力到算法模型的全链条要素,打造了人工智能产业的‘超级底座’。”一名业内人士这样总结。
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速发展,广西AI技术研发仍处于筑基阶段。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区域竞争力研究(2024)》报告显示,广西人工智能企业整体实力排全国第26名,区内高端AI人才稀缺,算力成本较高,整体产业规模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较弱。
后发,如何先至?结合采访体会,AI体验官认为需要找准路径:引入大湾区优势资源、成熟技术和先进解决方案,跳过基础阶段,实现快速提升——
例如“抄近道”。广西在政务领域探索“一地创新,跨省复用”的建设模式。2024年,桂粤两省区大数据主管部门共同签署《全面推进数字和政务服务领域贯通合作协议》。这并非简单的经验复制,而是一项制度创新。广东的成熟模式为广西节省成本,广西实践又为广东模式提供跨区域验证,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例如“柔性引才”。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探索“飞地孵化”,继2021年南宁市—中关村深圳协同创新中心成立,近年来陆续落地一批合作项目:南宁市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共建力合南宁创新中心、贺州市与中山大学共建广西碳酸钙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在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梧州)设立分中心……
在学习、借力大湾区成果的同时,广西也在积极出台政策,加快AI产业发展。7月17日,《广西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披露相关信息和数据,让人看到广西以奋进之姿追赶的举措和决心。在基础设施支撑方面,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部署算力规模达5000PFlops,自治区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已汇聚公共数据93.79亿条,全区累计建成5G基站超14万个,互联网出口带宽达6175万兆,建成通达东盟的12条国际陆地光缆。目前“中国—东盟法律大模型”和“曲尺通信运维大模型”正式通过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备案,填补了广西大模型备案的空白。
这些成果展示了广西AI产业的发展潜力,也为广西与大湾区进一步加强合作奠定了基础。当然,构建“大湾区研发—广西转化”快车道,并非一日之功。借力不是拿来主义,而是“用别人的工具做自己的事”。在协同合作中坚守自身定位,是广西人工智能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底层逻辑。
场景,如何落地?
AI产业的生命力,要在场景中绽放。当技术走出实验室,如何与产业土壤结合,考验着每个省区的智慧。
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全链条协同的生态优势。据《2024年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披露,大湾区AI核心企业超1500家,2023年产业规模突破1800亿元,产业协同使技术落地成本降低30%以上,制造业AI渗透率较全国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
在采访过程中,走进不同场景,让AI体验官对以上的数字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佛山美的集团蓝橙实验室的重载机器人,以卓越刚度和精度胜任C919大飞机自动化装配;深圳龙岗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示范街区,千台机器人在城市治理中探索“人机共生”;小马智行在广州的自动驾驶专线、美团无人机在深圳的生鲜配送,更让AI从概念变为市民可感知的日常。
感叹之余,不禁反问:假如这些场景移植到广西,能不能转化?能转化多少?
广西已经找到了部分答案——面对自身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的差异,广西汽车制造、糖业等产业领域正在探索“低成本+高适配”的改造范式,试图实现有限资源下的重点突破。
东风柳汽与优必选科技的合作颇具代表性。两者合作打造了柳州乃至广西首个人形机器人参与造车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实现新产品验证周期缩短25%以上、交付周期压缩15%、制造成本降低28%,让AI成为产业升级的“催化剂”。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冶金、汽车、机械等领域构建的典型AI应用场景,服务数十家广西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及超过1000家中小企业,更说明这种精准改造已形成规模效应。
农业领域的创新同样亮眼。甘蔗主产区崇左市利用遥感卫星与无人机构建监测网络,配合智能灌溉系统,实现亩均用水减少30%、糖分含量提升2%,每亩增收约200元。百色芒果园的AI病虫害识别系统覆盖率达85%,果农通过手机拍照即可识别病虫害种类并获取防治方案。这些场景虽然没那么炫酷,却深深扎根于广西的农业底色,破解“水、病、产”等难题,让AI真正成为农民可感可知的生产助手。
“从0到1”的原创突破弥足珍贵,“从1到N”的场景适配更具智慧。
数字华夏(深圳)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陈军民有一个“小目标”:在柳州组建生产制造机器人的工厂,在南宁设立创新应用中心,让更多应用场景得到验证、展示与落地。这应该与广西不谋而合——让有限资源在支柱产业中形成突破,再逐步向更多领域渗透。
出海,如何联动?
AI产业的更高维度,在于构建开放共赢的生态。当粤港澳大湾区的技术优势、广西的区位优势与东盟的市场优势相遇,一条跨越山海的跨境协作之路正在形成。
广西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大湾区资源。《广西“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要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的合作,引进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企业。
大湾区企业也给予积极响应。广东云从科技与广西银行、地矿、林业等多领域的合作,不仅是技术输出,更在探索“技术标准互通+跨境数据合规应用”的路径。云从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探索联合广西企业共建AI创新生态,为东盟提供可复制的“AI+产业”方案。
在接受AI体验官采访时,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夏伟贤透露,将依托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在南宁落点研发制造、场景应用等产业链环节,目标直指东盟市场。
每个参与者,都能在产业生态中找到不可替代的位置。广西亦如此——不仅要做北上广AI技术的“集成端”,更着力成为包括大湾区在内的中国AI技术项目走向国际的“转换器”。
已经在广西南宁举办了21届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成为这一逻辑的关键载体。离第22届东博会开幕还有两个月,这场盛会已经备受瞩目:大会将突出人工智能主题,首设人工智能专馆,展示前沿技术、高精尖产品、典型应用场景等。
今年4月,第22届东博会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企业座谈会在深圳举办,吸引了30余家机构和企业参会。会上,广西向大湾区企业发出热情邀约:东博会不仅是共享东盟市场商机,更是携手共建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推动中国标准、规则“走出去”的平台。
扬帆,出海,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
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常务副主席、新华集团东盟区域总裁蔡卓思认为,广西正加快形成AI技术转移和应用落地的门户枢纽,东博会作为中国和东盟多边合作的重要平台,正逐渐成为AI领域企业进入东盟市场的关键支点。广西在区域协作中是不可替代的一环,它既承接大湾区的技术、资本,又依托与东盟的地缘、人文联系,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区域合作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人工智能委员会主席、艾氪智能集团创始人段丰元则提出,要“借力东博会平台,助力更多中国AI企业走进东盟,共享先进人工智能技术、人才与标准”,更揭示了这种合作的长远价值:它不仅推动产业升级,更在重塑区域经济的创新格局。
一个跨越粤港澳大湾区、广西、东盟的“黄金三角”正在成型。
一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径正在延展。
在采访过程中,AI体验官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不是“零和博弈”,而是通过优势互补形成协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它也勾勒了中国技术走向世界的新范式:以区域合作为支点,用技术创新赋能全球发展,最终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赢局面。
AI浪潮下的八桂大地,正在书写一个关于创新、协作与未来的故事。也许若干年后再回望,今天的我们,不过是掀开了人工智能大幕一角。科学家与企业家们当下对人工智能的种种设想——生产线上的智能分工、办公室里的工作助手、陪伴老幼的智能终端,放在未来坐标,都如同孩童摆弄积木般稚嫩。但这份稚嫩里藏着最珍贵的热情:我们站在潮起之处,踏着科技创新的浪花,走向星辰大海般壮阔的产业图景。此刻每一个算法的迭代、每一款AI工具的落地、每一个场景的突破,都在积蓄发展势能。毕竟,所有产业革命的伟大开端,都始于坚持不懈的尝试。
(大湾区行报道组记者:王春楠、龚文颖、罗婧、谢琳琳、梁菡、付玮烨、古秀芳、邹财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