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何继权
五月的漓江,烟雨空蒙,诗韵流淌。5月27日,第二届漓江文学奖颁奖典礼在桂林阳朔糖舍广场揭晓,由广西出版传媒集团主办、漓江出版社承办的漓江文学节至此达到高潮。以山水为幕、以文脉为魂,漓江文学节的一系列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作家、出版人、青年创作者和文学爱好者齐聚桂林,共同见证新时代文学与世界的对话。
颁奖典礼:实景演绎的诗意沉浸
颁奖典礼上,一个个奖项逐一揭晓:刘楚昕的《泥潭》荣获虚构类奖,秦岭的《中国心理风暴》荣获非虚构类奖,金龙格译塞利纳著《一座城堡到另一座城堡》和一熙译福克纳著《士兵的报酬》荣获文学翻译奖。获奖者拿到设计别出心裁的“试金石”奖杯,无不激动万分。90后刘楚昕跟现场观众分享了自己与书写有关的情感经历,流下了泪水;荣获非虚构奖的秦岭说起年轻时因电影《刘三姐》而唤起对广西的向往,以一首改编的《多谢了》致谢:“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文学敬亲人……”
作为本次漓江文学奖的终评评委会主任,著名作家余华在揭晓奖项和颁奖时妙语连珠,引发阵阵笑声,不愧是年轻读者心中的“文学界喜剧人”。主持人问他面对美丽的阳朔山水有何想法,他说自己只担心会下雨。观众报以笑声,现场一些穿着雨衣的观众也纷纷脱下雨衣,以免台上的余华看到而“担心”。
据悉,漓江文学奖是面向全球中文写作与出版的文学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设有虚构类、非虚构类和文学翻译三类奖项,致力于发掘精品力作,尤其支持和奖掖文学新人创作。全球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未授权出版的文学作品可参评,这是本届评奖亮点之一。对此余华解释说,这个奖的目的就是面向新人,“这个新人不是因为你年轻,就算你年纪大了,有新作品也可以称为是新人”,发掘新作品不局限真实年龄,漓江文学奖践行了对创作的探索性与艺术活力的强调和看重。
奖项设置:从传统到多元的跨越
本届漓江文学奖以“在路上”为主题,评审委员会共收到来自全球创作者的虚构类作品333部、非虚构类作品35部,筛选出符合参评要求的外国文学翻译作品62部。虚构类和非虚构类都是评出正奖1部,提名奖1部,而外国文学翻译奖首次亮相就评出正奖2部,提名奖2部。文学翻译奖的首次亮相,是广西出版对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传播的积极回应,也是源自漓江出版社始于上世纪80年代、领衔诺贝尔文学奖出版、在全国独树一帜的文学基因,承袭中国出版人的文学情怀和出版理想,彰显文学感召力、文艺美和时代性,体现漓江出版社的文学信仰和独特品格,提升与传播“广西出版”影响力。
多年默默耕耘文学翻译的金龙格,以翻译法国作家塞利纳的《一座城堡到另一座城堡》获奖,领奖时一度哽咽,只轻声说这是“良心奖”,令在场观众动容。《世界文学》原主编、本届漓江文学奖评委高兴说:“把文学翻译也纳入漓江文学奖,这就是包容姿态的最好体现。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这一奖项的设置,无疑将促进中外文学的交流,发扬漓江出版社的特色,彰显了广西文艺界连接本土与全球的雄心。
山水文脉: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漓江文学奖是漓江文学节的重头戏,而漓江文学节则不只有评奖一项,还有更多名家、作者、读者共同参与的活动,成为一次文学的大合唱,一次文学爱好者的饕餮盛宴。
“游走的笔锋:跨界限的文学对话”中外文学沙龙,由第二届漓江文学奖入围作家和参节嘉宾共话当代文学创作,跨越边界碰撞思想;“传承与创新——全国文学名刊与广西作家交流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期刊编辑代表和广西作家、编辑参加,探讨新文艺时代,文学如何实现传承与创新?如何构建独特的“南方写作”新坐标,发现地方、发现生活?山水之间,编辑和作家面对面交流,互相启发,各有收获。
在“价值、趋向与可能:AI时代的文学创作与出版”高端访谈上,出版界名家和著名作家集中谈论人工智能话题,观点不尽相同,甚至互有冲突,但大家对AI大多持积极态度。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委员会主任聂震宁认为AI是可利用好的工具,而文学艺术共创展策展人、桂林美术馆负责人邱丽萍则提醒广西文联副主席凡一平不要过度依赖AI;有人认为AI缺乏温度,有人则认为也许以后与有温度的AI交流将成为常态……
漓江出版社借漓江文学节搭建了出版界与文学写作领域的交流平台,研讨作家身份的重构,出版价值的新方向与新可能,这是推动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及时举措。
文学节的交流活动不限于室内空间,桂林的秀美山水同样能激发诗情。26日余华和一众评委畅游漓江,被同船的年轻人围着聊了半天。他刚从德国参加活动回来时差还没倒好,就黑白颠倒地忙得不亦乐乎。根据他在网上流传的段子,有人问:假如可以选择,你是愿做漓江里的一条鱼,还是一只竹筏,或是一只猴子?余华答:在漓江我只想做一个游客。幽默的答案引来众人的欢快笑声。
年轻浪潮:文学与青春的交响
本届文学节最鲜明的标签,莫过于对青年力量的拥抱。活动方案中“年轻态”的定位,通过新媒体传播与互动形式,让文学突破圈层壁垒,与网络世代激情碰撞。
5月23日至27日开张的“文学热爱市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60家文学出版机构、独立书店、文创品牌济济一堂,书籍杂志、沙龙活动和主题展览应有尽有,热闹非凡,逸趣横生,让桂林美术馆成了年轻人的打卡地。“关于阅读的N种姿势”,“如何用一千个小时,做一本四开SIKAI特集书”,成了年轻人交流的热门话题;“山西人民出版社·寄了”设计的“妄想展”,设置了十二个选题让读者脑洞大开,读者纷纷留言或留名表达态度。其中最受追捧的豆本,已被领走上千份。它是贯穿三个展区的玩法,有兴趣的人可以凭它“打通关”,将所有展位的章盖满书页,带走作为这次漓江文学节的纪念品。这项设计尤其受儿童喜爱,7岁的疏桐小朋友识字不多,却执意把五六十页的豆本盖满章,妈妈只得一直陪她逛完全馆。
繁多的花样,不拘一格的解锁玩法,新潮却又不乏诗意,文学的元素隐含其中,这正是本次漓江文学节乐见的新形态,大胆探索了新时代文学的新边界。
文学不只有纸页上的文字,更藏在生活的诗意中。在这个夏日,“文学热爱市集”邀大家近距离触碰文学,共享这份热爱!
整个文学节期间,新潮、年轻、创意,处处可见,让人看到当代文学的无限可能性,也证明了漓江文学节正逢其实,踏准了时代的节拍。
广西作家协会主席、本届漓江文学奖评委会副主任东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漓江文学节寄予期望,期望它长期办下去,办得更好,“当我们在淘米的时候,我们希望整个村庄炊烟四起。”漓江文学节的意义,不仅在于颁奖,更在于点燃每个人心中的文学灯火。从独秀峰下的文脉传承,到糖舍广场的青春飞扬,漓江出版社的传承和创新,正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将广西文艺的品牌推向更广阔的世界,继续书写“山水与人文共美”的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