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南宁立法保障老年人“家门口的幸福”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西> 要闻 > 正文

南宁立法保障老年人“家门口的幸福”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5-05-15 18:04

  “一老一小”关系万家冷暖,养老事业既是重要民生工程,更是关乎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领域。2025年 5月1日,《南宁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规定》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正式施行。这部“小切口”立法成果,将顶层设计精准转化为可落地的法治规范,构建起“家庭、社区、政府、社会”协同发力的四维责任体系,为老年人在家门口安享幸福晚年筑牢坚实法治根基。?

  当前,南宁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截至2024年底,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153.85 万,老龄化率高达18.59%;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27.71万,占老年人口的18.01%,形成“9073”养老格局(即90%老年人居家养老,7%老年人依托社区养老,3%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尽管南宁市已建成覆盖“县—乡镇—社区—家庭”的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培育77家长护险定点机构,但养老设施布局不均衡、资源整合不充分等问题依然存在。通过两年精心打磨、三次审议,《规定》于2024年10月经南宁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以20条简明扼要的条款,搭建起“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政府为主导、社会协同参与”的养老服务框架,构建起“1+N”政策体系,为破解养老难题提供了有力法治支撑。?

  在优化养老资源布局方面,《规定》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 概念作出明确界定,为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依据。南宁创新推出“双核驱动、三圈联动”规划,建立特色用地模式,确保国有零星地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新建小区严格按照“每百户30㎡且单处≥300㎡”的标准配建养老设施,这一标准高于自治区相关要求;已建成小区则通过多种方式补足“每百户20㎡且单处≥200㎡”的养老设施,并建立起用房闭环管理机制,切实保障养老设施高效利用。?

  优质服务是养老体系的核心所在。《规定》积极鼓励养老机构开展嵌入式服务、设置家庭养老床位、提供上门服务,政府通过公建民营、运营补贴等方式大力支持养老机构发展,并建立健全服务质量评估机制。同时,全力推进医养深度融合,为老年人开通就医绿色通道,为特殊困难老人家庭实施居家设施适老化改造。目前,南宁市88个长者饭堂已为6.2万注册老人提供服务,累计用餐达332万人次;专业助浴服务试点惠及1万人次,多种创新服务模式为城市五类特殊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最高补贴可达 1920元/人/年。此外,作为长护险试点城市,南宁已使1.4万重度失能老人受益,搭建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提供12项智能服务,让养老服务更智慧、更便捷。?

  《南宁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规定》的正式施行,标志着南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迈入法治化、规范化新阶段。未来,南宁市人大将持续发力,推动细化配套政策,加大智能终端推广力度,着力打造银发经济示范标杆,进一步织密“15分钟养老服务圈”,让“老有颐养”成为这座城市最温暖、最动人的民生底色。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仕兴 通讯员 莫春燕 舒晓明)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贵平高速公路建设进入冲刺阶段

  • 黄河三角洲生机盎然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