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初春的漓江畔,一只画眉鸟在民警掌心振翅欲飞;深夜的街巷中,民警抱着装有夜鹭的纸箱疾步前行;社区的楼道里,警民围护猫头鹰幼崽的身影温暖如画……在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进程中,桂林市公安局秀峰分局以“生态警务”为笔,将野生动物保护融入城市血脉,用一个个充满温度的故事,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篇章。
2月9日傍晚,甲山派出所民警秦世锦接到居民肖女士的紧急来电,一只疑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猫头鹰的幼崽蜷缩在居民楼角落。秦世锦与辅警刘开旺赶赴现场,并联系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从发现到移交仅用1小时,这只幼崽便躺进了专业保温箱。“群众的警觉性是第一道防线,我们的速度就是第二道保险。”秦世锦的话道出了秀峰公安的“快反密码”——分局创新“生态警务+群防群治”模式,发展“生态保护员”队伍100余人,设立24小时救助专线、组建“民警+辅警+社区网格员”联动小组,确保接警后立即抵达现场,2025年救助野生动物3只,其中67%线索来自群众主动报警。
警民共治在秀峰区成为常态。2月19日,白龙派出所民警黄力陈接过热心市民自制的“画眉鸟救助舱”,纸箱上精心裁剪的透气孔还带着体温。面对左眼受伤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他立即启动“科学救治绿色通道”,与桂林国家森林公园野生动物保护中心实时对接,从伤情研判到专车护送全程无缝衔接。“您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救了它一命!”黄力陈对市民的赞扬,折射出秀峰分局“社区警务+生态宣传”的创新实践:在景区设置科普展板、进校园开设“小卫士课堂”、通过短视频曝光典型案例,2025年开展宣教活动20余场,让“遇见受伤动物先报警”成为市民共识。
守护生态不仅需要温情,更离不开法治利剑。3月10日深夜,丽君派出所民警韦建平巡逻时敏锐察觉两名手持黑色塑料袋的男女形迹可疑。开袋瞬间,一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夜鹭惊惶扑翅。他当即控制嫌疑人,同步联系野生动物保护站专家到场取证,彻夜协调运输、办理移交手续。“每只野生动物背后都可能藏着非法链条。”韦建平的行动印证了秀峰公安的执法闭环——与农业农村局、生态分局、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线索共享、联合执法”机制,对非法猎捕、交易等行为露头就打。
“我们将机制创新化为生动实践,要让保护野生动物的网络越织越密。”秀峰区副区长、公安分局局长卿立大表示,秀峰公安用坚守护航每一片羽翼的翱翔,以担当守望每一处栖息地的安宁,让桂林的世界级旅游城市名片因生命律动而更加璀璨。(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仕兴 通讯员 曹长青 周长辉 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