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芒”起来!看气象如何赋能“芒”丰收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西> 要闻 > 正文

“芒”起来!看气象如何赋能“芒”丰收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5-04-15 16:27

  六月的广西,生活的甜蜜是水果给的。寻找夏天的味道,从百色芒果开始。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是我国芒果种植的起源地之一,被誉为“芒果之乡”,田东县是百色芒果主产区之一。得益于雨、热、光的良好配比及优质的土壤条件等,田东芒果香气浓郁、肉质嫩滑、口感清甜爽口,这既源于大自然的馈赠,也蕴含着气象智慧。

  天赋芒缘 造就果香传世

  袁隆平院士曾评价道:“右江河谷赛江南”。

  百色右江河谷是我国四大干热谷之一,田东县地处右江河谷腹地,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天赐田东美,地道芒果香。田东县夏季炎热,冬季温和,夏湿冬干,雨、热、光同季,年平均温度为22.4℃;光照充足,积温高,雨量少,加上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这个“天然温室”造就了田东芒果外观好、含风味好、品质佳、耐贮运,深受广大消费者和果品销售商青睐。

  1995年,田东县被评为“中国芒果之乡”,从此把建设芒果商品基地作为振兴田东农村经济、加快革命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

  “我们村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尝试种植芒果了,90年代开始改良品种,目前全村约有800户3200人种植芒果,从事芒果产业的村民人数基本达到90%以上。”田东县祥周镇九合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罗祥介绍。目前,全县主要栽培桂七芒、玉文6号、台农一号、金煌芒、凯特芒等40多个品种。

  “我是比较早在村里种芒果的,同村人知道芒果经济效益好之后,也都跟着一起种了。”谈起芒果种植,九合村六逢屯芒果种植户麻忠星满脸喜悦。如今,他家的芒果树种植面积已达30亩,平均每亩产量达到2500-3000斤,每亩纯利润约3000元。

  目前,全县芒果种植面积35万亩,覆盖芒果种植约1.5万户农户5.44万余人,解决3万多名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均芒果年纯收入达7720元,是田东县最大的优势特色产业。

  2018年,田东县芒果试验站站长陆弟敏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积极为芒果“代言”。他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加大扶持田东国家芒果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建设”的建议,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国家芒果种质资源圃于2019年落地田东县。

  “我们需要进行保护种质资源的体系建设,把国内外最优良的2000多个目标品种收集起来,把资源保护起来,加大科研力度,通过基因育种,培育出既高产又高质的新品种,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陆弟敏正全身心投入以芒果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

  目前,国家芒果种质资源圃内种植有8000株芒果,已从国内外引进了400多份芒果种质资源,同时保存将近700份育种材料。

  如今,百色田东芒果已成为一张闪亮的地域名片。人们以芒果为兴农富民的金钥匙,以芒果为文化创作的灵感,以芒果为节庆欢聚的缘由,广邀八方来客,共觅古今芒缘,共享时代芒事。

  气象赋能 助力果农“芒”丰收

  “热带果王”之誉的芒果,其生长、生产与气象息息相关。“芒果开花授粉时间,最怕遇上低温阴雨天气。芒果在生长、开花、结果均需要充足的光照和适当的雨水,在管护、生产等多方面需要气象保障。”田东县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主任林福柏说,“最怕持续低温阴雨天气,特别是倒春寒,容易造成霉花,结不出果来。”

  为此,广西气象部门成立农业气象专家联盟,定期会商和发布芒果气象服务信息;建立田东县气象为农服务微信群,每天发布日常天气预报,对芒果种植生产全周期提供了精细化的气象服务,为政府及相关部门、乡镇以及农户提出气象防灾减灾的措施和建议。

  “根据气象部门的建议,我们会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防御措施。例如在倒春寒来临前,会提前摘花;在暴雨来临前,就要抢先挖好水渠便于排水。”麻忠星说。

“芒”起来!看气象如何赋能“芒”丰收

(田东县祥周镇九合村芒果园里的"红贵妃"芒果。摄影/陈才)

  2023年,广西气象部门与农业农村部门结合当地特色农业发展实际,获得了芒果等7个自治区一级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认定,进一步推动了广西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特色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芒果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成立后,广西气象部门规范了特色农产品气象服务、建设了集约化的业务服务平台,制定、修订各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我们通过强化科技支撑,健全业务服务体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郭媛说。目前,广西初步建成特色作物农业气象观测站网,为特色作物研究和服务打下数据基础。

  广西气象部门结合数值预报产品,构建了特色作物的寒冻害风险预警模型,开展了特色作物的寒冻害监测预警气象服务、关键生育期农用天气预报服务,提升了特色农业气象服务能力,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开展了相关作物的气候适宜性区划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为特色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特色农业产业合理布局优化及趋利避害提高产量和品质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年来,气象部门将气象服务深度融入芒果产业种植、管护、采摘、销售等各个环节,通过研究制定芒果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建设农田小气候观测站,定期发布芒果专项气象服务信息等,最大限度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为推动芒果产业‘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作出了气象贡献。”田东县副县长黄辉成说。(通讯员韩嘉乐、李政、邓少新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海波)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四川舰顺利完成首次航行试验

  • 大、小苏干湖:咸淡相连的高原“姊妹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加载更多